支持死刑并非是对未成年人的残酷,而是对正义的坚守。我们不能让年龄成为犯罪的保护伞,更不能让好孩子死得冤![发怒] 近日,最高检强调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表态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深刻反思。 首先,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于故意杀人等严重犯罪行为,无论犯罪者年龄大小,都应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公正交代,也是对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的坚定维护。“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看到孩子犯法年龄越来越小的现象,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这不仅让好孩子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也让社会对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初衷受到质疑。我们必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是学校教育的不足?亦或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目的,绝不是为了保护故意犯法的孩子。相反,它应该是为了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对于那些故意犯法的未成年人,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年纪小就姑息迁就,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依法进行教育、矫正和惩处。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共同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学校要注重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则要提供更多的正面引导和帮助。 此外,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惩处,也应该注重教育和矫正的作用。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要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这需要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包括专门的审判机构、矫正机构和社会帮教机制等。 总之,支持死刑并非是对未成年人的残酷,而是对正义的坚守。我们不能让年龄成为犯罪的保护伞,更不能让好孩子死得冤。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同时,我们要深入反思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根源,加强预防和教育工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