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配做我们的稀土搬运工!”1970年,中国和法国普朗克公司谈判时,法国人无视中国诉求,大放厥词,最终被一农民彻底打脸! 稀土,一种奇特的金属混合物,含量极其稀少,却被广泛应用到各类高新技术产品中,堪称现代工业的“黄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政府在我国北方发现了蕴藏量巨大的稀土矿山,占全球已探明总储量的九成以上! 然而,我们刚刚度过战乱之后,国穷民弱,想要开发利用这批稀有资源,无奈资金、技术均不足,于是决定通过与外企合作的方式,以我方提供矿产,对方提供资金和技术,实现互利共赢。 当时,法国普朗克公司的稀土分离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值此良机,普朗克公司眼看着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早已垂涎三尺,这下终于等来一个“合作”的机会,想要一举坐收这批稀土资源。 于是,他们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合作条件——中国只拥有矿山的开采权,销售权完全归法方;分离出的稀土必须运往法国加工,全程不许中国技术人员参与;最终的利润分配权也完全由法方说了算。 简直就是帝国主义霸权的重现!中国谈判代表当场勃然大怒,毅然终止了谈判。没想到法国人还不依不饶,临走时还放话说,中国最多只配当他们的搬运工。 这下子,谈判破裂,中国决心自主掌握稀土开发技术。当时,一位正在江西农场务农的北大物理学教授徐光宪引起了中国科技部门的关注。 徐教授在原子能利用和相关化学领域造诣颇深。得知国家的稀土开发需要,徐光宪二话不说从田间地头赶回北京,加入了科研攻关团队。 当时世界主流的稀土分离技术是离子交换法,但徐光宪认为这种方法浪费太大,提出要研发一种崭新的、更优越的技术。他决定把自己从事核燃料开发时使用的萃取浓缩技术应用到稀土分离中。可萃取技术理论涉及极为复杂的化学计算,连他身边的团队成员都不看好徐教授能否成功。 然而,失败从来就不在徐光宪的字典里。他带领团队,经过长达12年的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再推导、再验证......终于,在1984年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创的串级萃取技术!而且一经实际应用就证明,这种技术分离出的稀土纯度远超过所有当时的分离方法! 1988年,在一次中日稀土技术交流会上,日本代表还在长篇大论地夸耀他们的离子交换技术有多么牛逼,没想到中国科学家直接拿出自己提纯的稀土产品晾了他们一脸。 日本技术人员也不得不佩服地承认,中国的萃取技术不但优于他们,而且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多年前法国人的狂言,到头来被一位中国“农民”给彻底打脸。我国终于摆脱了低价出口原矿的被动局面,并借助这项关键核心技术迅速发展了战略新兴产业,大大增强了国防科技实力。 这个故事,让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就是国之重要支撑,我们要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