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暖分界线”到底在哪里呢?
🔝作为一个生活在南方的北方人,对南北方冬天的差异那是感受太深了。
冬天的北方人:外面太冷了,快进屋暖和暖和。
冬天的南方人:屋里太冷了,快去外面暖和暖和。
北方人民有有蒸汽供暖、水暖和电暖,而南方人民,南方人民只有坚强的意志。我国供暖分界线到底在哪?接下来将从地理视角下进行分析。
[一R]上世纪50年代,我国模仿前苏联模式,画出了一条以秦岭、淮河为界的供暖分界线,分界线以北平均气温低于等于5℃的天数大于90天的地方,优先集中供暖,给50年后南方人民的羡慕嫉妒恨埋下了伏笔。
[二R]一河之隔,冬季却是两种模样。这好像正应了《南山南》那句歌词: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这首歌在前几年火遍大江南北,同一时间火起来的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南方不能如北方一样集中供暖呢?
[三R]众所周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外交上几乎是“一边倒”的格局,当时很多行业的建设都是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而取暖一事恰好也在学习之列。以中国的国土面积,大规模的建设集中供暖系统既消耗财力又消耗能源,为节约经济成本,只能优先考虑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把集中供暖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来提供。
[四R]根据前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摄氏度以下才被定义为冬天(实际上南方很多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经常性打破这个记录)。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摄氏度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一个季度)才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在我国主要包括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
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直作为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的“北岭淮水”秦岭—淮河成为了是否供暖的界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两岸气候差异较大。
[五R]中国南方也想实现集中供暖?
事实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想在南方实现供暖依然要考虑经济、节能、环保等重要因素。
1⃣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2⃣是环境污染问题。
3⃣是国家能源消耗问题。
🎥让南方冬天的室内和北方一样温暖或许无法一蹴而就,但其实现在南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退而求其次尝试自主供暖的形式,期待南方的小伙伴们也能享受冬日的温暖生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