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媒体近日炒作台湾研发的天弓3型防空系统可以拦截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这靠谱吗?
“天弓”3型防空系统是台湾省自行发展的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该型防空系统是“天弓”2型的改进型,并未如同“爱国者”系统一样配用专用的反导拦截弹,因此可以认为“天弓”3型的反导拦截作战能力理论上可能高于“爱国者”2、但不如“爱国者”3。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如果要执行反导拦截作战任务,需要在技术上对弹道导弹类目标的飞行轨迹和目标特征有所了解、最好能进行实弹打靶。
台湾在反导拦截作战方面经验积累较弱,由于缺乏堪用的战术导弹作为靶弹(台军装备的唯一一种战术弹道导弹是以“天弓”2改装的“天戟”,该弹射程仅300千米、飞行速度和轨迹与“东风”系列任意一款都差异极大),因此能积累的反弹道导弹技术资料相当薄弱。
“东风”-17是以弹道导弹为载体、以高超音速飞行器为战斗部的武器系统,既然“天弓”3理论上连拦截弹道导弹都十分困难,就更不用谈拦截弹道导弹+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复合体了。
台湾媒体一直喜欢吹嘘“天弓”3型配用的相控阵雷达系统,但相控阵雷达在反导拦截作战中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缺乏对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飞行器的飞行轨迹和目标特征了解,就无法有针对性地优化防空系统的火控系统算法,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认定“天弓”3在反导方面潜力不大,更别提拦截弹道导弹运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除非台湾能从美国获得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拦截试验的相关数据资料、并在设计“天弓”3型时予以消化吸收,否则当前的“天弓”3型就很难作为有效的反导拦截系统。
而且,就算“天弓”3型能达到“爱国者”3型的反导拦截技术水平,事实上也难堪大用——在美军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中,“爱国者”3型仅承担末端反导任务的末端拦截(这段有点拗口,理解一下“末端的末端”就能大概想明白是什么意思了),换句话说只是用于中段拦截和末端拦截失败后的“补缺”,本身就没多少反应时间,如果是针对飞行轨迹更难对付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则反应时间更短,拦截作战成功基本上只存在理论可能。
因此,除非台湾不仅具有“天弓”3型,还装备有THAAD一类的末端反导拦截系统,才能算是对近程弹道导弹具有初步的拦截能力,即便如此针对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拦截水平也仍然值得怀疑(至少目前未见THAAD系统有拦截高超音速飞行器类目标的试验记录)。
更何况,拦截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飞行器不但需要技术能力,还需要足够的系统火力通道数量才行——如果全部的拦截系统总计的火力通道都不及攻击方的弹道导弹或高超音速飞行器数量,那么有再好的技术水平也必然有一些导弹能够攻击成功。而以目前台湾军方“天弓”系统和“爱国者”系统总计装备数量不到30套的情况下,即便将其全部用于反导拦截作战(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实战中必然有一部分系统用于远程防空),面对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飞行器也是无济于事。所以,所谓“天弓”3型拦截“东风”-17,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战术上都缺乏实际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