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春夏交替宝宝发烧别慌!这些护理误区千万要躲开

春夏交替时节,气温起伏不定,宝宝的身体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很容易发烧。宝宝一发烧,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可在护理过程中,要是

春夏交替时节,气温起伏不定,宝宝的身体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很容易发烧。宝宝一发烧,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可在护理过程中,要是不小心踏入误区,不仅可能耽误宝宝恢复,还可能让情况变得更糟。下面咱们就来细数这7大护理误区,家长们可要认真记好啦!

捂汗能退烧?大错特错

很多家长觉得宝宝发烧时捂汗就能把烧逼出来,让宝宝快点好。我认识的张妈妈就是这样。去年春夏之交,宝宝突然发烧了,她想起老人说的捂汗方法,就给宝宝裹了厚厚的几层被子。刚开始宝宝确实出了些汗,可过了一会儿,宝宝不仅体温没降,反而越来越烫,小脸通红,还开始哭闹不止,甚至有点迷糊。张妈妈吓坏了,赶紧带宝宝去医院。医生批评她,捂汗不仅不能有效退烧,还可能让宝宝体温急剧升高,引起惊厥等严重后果。宝宝发烧时,身体散热功能受影响,捂汗会阻碍热量散发,让体温进一步飙升,危及宝宝健康。从那以后,张妈妈再也不敢随便给发烧的宝宝捂汗了。

酒精擦身降温,风险不小

有的家长看到宝宝发烧,会想用酒精擦身给宝宝快速降温。李妈妈就尝试过这种方法。当时宝宝发烧,她想着酒精挥发快,降温效果肯定好。于是用酒精给宝宝擦拭手心、脚心等部位。结果没过多久,宝宝皮肤开始发红,还出现了皮疹,哭闹得厉害。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宝宝皮肤娇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还可能导致酒精中毒。所以,除非在医生特别指导下,千万不要用酒精给宝宝擦身降温。

一发烧就用退烧药,操之过急

有些家长只要宝宝一发烧,立马就给宝宝吃退烧药。王妈妈就是这样,宝宝体温刚到37.5℃,她就紧张得不行,赶紧喂退烧药。可宝宝吃了退烧药后,体温降得过快,出现了手脚冰凉、出冷汗等情况。其实,宝宝体温在38.5℃以下时,一般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就好,比如用温水擦拭宝宝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如果一发烧就用退烧药,可能掩盖病情,还会增加宝宝肝肾负担。只有当宝宝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烧感到明显不适时,才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

发烧就不能洗澡,观念要更新

不少家长觉得宝宝发烧不能洗澡,怕宝宝着凉,加重病情。赵妈妈就一直这么认为。宝宝发烧时,她不敢给宝宝洗澡,结果宝宝身上黏糊糊的,宝宝也显得很烦躁。其实,宝宝发烧时适当洗澡是有益的。洗澡可以帮助宝宝散热,让宝宝感觉更舒服。水温控制在37 - 38℃左右,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洗完后及时擦干,注意保暖就好。

发烧要禁食,营养跟不上

宝宝发烧时,有些家长认为宝宝消化不好,就减少宝宝的进食量,甚至让宝宝禁食。孙妈妈就是这样,宝宝发烧后没什么胃口,她就只给宝宝喝一点米汤。结果几天下来,宝宝精神越来越差,体重也轻了。宝宝发烧时,身体消耗大,更需要足够的营养来支持恢复。即便宝宝胃口不好,也应该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像米粥、鸡蛋羹、水果泥等,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营养。

发烧捂囟门,毫无科学依据

有的家长听老人说,宝宝发烧时捂住囟门能退烧,就照着做。刘妈妈给发烧的宝宝捂囟门,用手或者毛巾一直捂着。但宝宝的烧并没有退,反而因为被捂着不舒服,一直哭闹。囟门是宝宝头骨未闭合的部位,捂囟门对退烧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还可能影响宝宝头部散热,让宝宝感到不适。

只看体温不看状态,不够全面

有些家长判断宝宝病情,只盯着体温看,只要体温降下来了,就觉得宝宝没事了。林妈妈就是如此,宝宝发烧吃了退烧药后体温降下来,她就放心了。可过了一会儿,宝宝精神还是不好,嗜睡、哭闹,她才又紧张起来。其实,除了关注体温,更要留意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活动量等。如果宝宝体温虽然降了,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出现呼吸急促、抽搐等异常,还是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