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官宣麒麟X90芯片折叠PC,5月19日,正式发布!
大家好,当华为宣布一款携带自研的麒麟X90芯片PC产品将于5月19日面世时,我感觉到的不只是科技圈的震动,更像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一次深吸一口气后的有力心跳。这不再是单纯地跟着别人跑工艺,而是华为开始用自己的架构思路去“定义”芯片。它用了华为自家的泰山V3架构,基于新的ARMv9指令集,最特别的是,它首次在PC芯片上搞了“超线程+大小核”的异构设计——4个跑在4.2GHz的泰山大核,配上12个注重效率的小核,组成了一个1+3+2+3的动态调度体系。这跟我之前看到的传统PC芯片不一样,它不那么“死板”。比如跑视频渲染这种重活儿,它可以12个核心全开;但如果我只是处理文档,它可能只用两个小核。这实现了性能和功耗之间一种巧妙的平衡,感觉有点像物理学里的“量子态”,能根据任务瞬间切换状态。

更让我觉得厉害的是它的三维混合封装技术,把CPU、自研的盘古GPU、两个达芬奇NPU,甚至5G基带都像搭积木一样用Chiplet形式整合在了一起。这不光是为了突破中芯国际N+2工艺(大概相当于7nm级别)的物理限制,更让它的AI算力飙升,据说能达到同级x86芯片的5倍。在Llama3-13B这种大模型推理测试中,X90的token生成速度比英特尔i7-13700H快了3.2倍。这数据太惊人了,它真的可能改写我们在PC上用AI的体验标准。

麒麟X90是第一款拿到国家信息安全II级认证的国产PC芯片,这表明它在安全上是下了真功夫的。它有三个核心安全设计:那个叫“星盾”的安全架构,有个独立的加密芯片,跟主芯片完全隔离,支持国家的各种加密算法,即使你把芯片物理拆开,据说也拿不走里头的敏感数据。它还有个“可信执行环境”,用了MTE技术,能实时监测程序有没有缓冲区溢出这种常见的攻击漏洞,误报率还很低。再加上跟鸿蒙OS深度整合的“量子密钥分发”,确保了通信的“前向安全”。
在金融行业的严苛测试里,搭载X90的设备成功挡住了47种侧信道攻击,包括著名的Spectre和Meltdown漏洞,安全性能比传统x86方案提高了83%。这种把“安全融入芯片骨子里”的设计理念,我觉得对政务、能源这些特别看重安全的领域来说,价值巨大,它正在构建国产替代的坚实基础。

看Geekbench 6的跑分,麒麟X90多核成绩11640分,超过了苹果M2(10064分),已经很接近英特尔i7-13700H(12203分)了。但这还不是全部,它的能效比(每瓦性能)高达12.5分,比x86阵营高了40%。这意味着它在完成同样任务时更省电。
这种能效上的突破,我觉得主要得益于几项技术:动态电压频率缩放(DVFS),能根据任务轻重实时调节功耗,轻载时功耗能降到0.8W;智能缓存预取技术,利用16MB的大L3缓存预测数据,让Photoshop启动速度缩短到1.2秒;还有异构计算加速,让NPU直接参与系统调度,据说Windows应用转译效率都能达到85%。更直观的,《原神》这种游戏,在4K渲染下,帧率波动控制在正负2帧以内,温度不超过45∘C。这“冰霜巨龙”般的稳定性,太厉害了。

麒麟X90和鸿蒙OS 4.0这种软硬件一体的策略,华为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向Wintel联盟发起挑战。他们搞了个“分布式算力网络”,让手机、平板、PC能互相共享计算力,视频剪辑速度能提升3倍。通过方舟编译器2.0的“双生态兼容层”,据说x86应用能无感转译运行,AutoCAD这种专业软件效率能达到原生的82%。加上AI深度参与系统调度,后台进程延迟降低到11ms,整个系统反应更快了。

现在WPS、微信等5000多个常用应用已经有鸿蒙原生版本了,虽然专业工具链还有缺口(从70%缩窄到42%),但进步速度很快。这种先从基础应用入手,再逐步覆盖专业的“农村包围城市”生态策略,正在一点点撬动x86体系的壁垒。

尽管设计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麒麟X90依然绕不开制造端的难题,就像一道“马奇诺防线”摆在面前。中芯国际N+2工艺良率据说只有68%,这直接影响了芯片初期的产量;7nm制程的晶体管密度,相比台积电的5nm还有18%的差距;高精度光刻胶这些关键材料,依然依赖进口储备。
但华为的解决办法,我觉得充满了智慧:他们用三维封装技术来“补偿”制程的不足,提升晶圆利用率;用动态冗余设计,在计算单元里预留备用电路,降低缺陷的影响;还在努力攻坚“去美化”的产线,据说28nm的全国产化产线已经实现了EDA工具链闭环。这种“制程不够,架构和封装来凑”的创新思路,是在外部限制下找到的突围之路,也为后摩尔时代国产芯片发展提供了一种“中国方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