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创俄军的美国海马斯火箭炮,台军完成首次试射,我们应该怎么防?

科罗廖夫 3天前 阅读数 227 #军事

台湾地区视为“珍宝”的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近日终于进行了首次试射,这是台军方在接收该型武器系统后第一次进行公开实弹射击。台军在屏东九鹏基地内,连续发射了7枚海马斯火箭弹。该装备出自台陆军向美国采购的海马斯和M1A2T两项重大军售案之一,第一批11套海马斯系统于2024年9月26日接收,目前都处于换装训练阶段,与去年接收的首批次38辆M1A2T坦克一样,这两项重要装备都不会急于参加今年7月的“汉光”实弹演习,预计到年底才能具备作战能力。

西方媒体钟爱渲染的海马斯

自2022年起,海马斯这三个字就随着出现在俄乌战场上而名声大噪,伴随着频繁得手的“战果”,再加上西方媒体的渲染,让其彻底成为了出镜率极高的“明星”。

其实,海马斯也不是什么全新的装备,该系统的构成中,M270多管火箭炮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制,1983年装备美国陆军,到了2003年便停产,它采用集装箱式发射装置,携带两个发射箱,共计装12枚227毫米火箭弹或两枚陆军战术导弹。使用了履带式底盘,满载的战斗全重达25吨。美国陆军意识到太重,难以快速部署,为此开始研究HIMARS概念,翻译过来就是高机动火箭炮系统。

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使用载重5吨级的轮式底盘,代替原来的履带式底盘,增强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更具性价比。此外,信息化、自动化、精度大幅度提高。由于采用轮式底盘,载弹量减少一半,海马斯的战斗全重降低到16.25吨,提高了战略机动能力,赋予其灵活的战术运用方式。

随着进一步的配套升级,海马斯不仅发射普通火箭弹,还能发射制导火箭弹、陆军战术导弹以及精确打击导弹等,最大射程涵盖数十公里到500公里,演化为一种多用途发射系统,价格便宜,能够大量使用,不再是最初一门简单的火箭炮,有效做到迅速部署、迅速发射以及撤离,实现打了就跑。

如何有效反制

海马斯本身的研发难度并不高,算不上高科技武器。通过俄乌战场上呈现的效果来看,如何反制,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过,无论如何探讨防御,最理想的选择就是在其发动打击之前,优先发现并将其摧毁,不给发射的机会。我们应该借助俄乌战场上的反馈,来看看如何才是具备可行性的反制方式。

要想发挥海马斯系统的全部能力,肯定要依托美军完整的支撑体系,而不论是乌克兰还是台湾地区,都不具备这种态势感知能力。同时也不具备空天侦察的时效性,这对于海马斯能力的发挥就打了折扣。

我们面对海马斯的时候,先要依托自己具备优势的态势感知和目标指示能力,尽快把海马斯消灭在兵营里或待机地点,靠防空导弹去被动拦截并不是好办法,俄军吃过的亏,对于我们来说毫无疑问是警醒。

反制机动性极强的海马斯,需要精准的侦察和打击能力,比如先进的卫星侦察系统、雷达预警系统配合起来,对台湾地区进行全天候监控。只要海马斯火箭炮露出蛛丝马迹,就难逃被锁定的命运。在此过程中,察打一体无人机要发挥重要作用,发现海马斯踪迹后,无人机就能快速发射空地导弹精准摧毁目标,长航时的巡飞弹在此期间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可进行长时间的压制或发现后立即摧毁;也可引导战术导弹和远程火箭弹对其进行远程的精确打击。

由于乌克兰纵深广阔,再加上俄军察打一体无人机性能、数量有限,因此乌克兰利用海马斯对俄军重要军事目标造成了有效打击。不过台湾地区的纵深就没了这一优势。当然,要让侦察和打击手段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制空权肯定是第一位的。

不仅要做到早期预警和打击,高效、经济地防御制导火箭弹的攻击也是同步工作。可通过较大型的反炮兵雷达和小型自导引、低成本拦截弹结合,发展类似以色列铁穹系统的专业装备,并对拦截远程制导火箭弹进行优化,以便于连续待机,提供对重要目标的长时间保护。

总之,海马斯性能固然不错,也值得去重视,但装备不只看数据参数,还要结合台湾地区的指挥系统、人员素质等全局要素,这不是引进几件先进武器就能弥补得了的,印度空军使用昂贵的阵风战机的战绩就是例证。

评论列表
  •   qzuser  发布于 2025-05-16 17:05:44  回复该评论
    防个茄子,这边不动,那边不来,防个p
  •   昵老窦  发布于 2025-05-16 00:11:27  回复该评论
    和解放军比,台湾的防空系统就是渣,一个小时把你的空军基地炸成烂地,然后战斗机压制,轰炸机轮番轰炸,然后基本就要举白旗了,打个屁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

奉献原创分析和有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