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旅行当成免罚卡,以为出了家门就能不守规矩。我更担心的是,大家看惯了,也就默

博厚百灵 2025-11-28 07:29:00

有人把旅行当成免罚卡,以为出了家门就能不守规矩。我更担心的是,大家看惯了,也就默认了。不是每次都要等管理人员赶来,很多时候,只要有人开口,后面就有人跟上。别用标签扣人帽子,别起冲突,先把事拦住,把证留好,把话说明白,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 上周末我在一个热门景区,队伍排得像蛇一样。前面两个人抬脚就跨过警戒线,为了拍照更好看,直接站到草坪里,还招手让同伴跟上。我只说了一句:请别越线,大家都在排队,你们这样很难看。对方愣了两秒,反怼我多管闲事。 这时候,一个带孩子的妈妈附和了一句:孩子都看着呢。旁边的大爷也接上:有规矩,大家都快点儿。很快,两个年轻人把手机举起来录像。我没有吵,指给他们看脚边的提示牌,还有地上新压出的脚印。 人多了,气势就变了。那两个人本来想硬撑,见四周都在看,还是退了回去。刚退,另一个自媒体拿着直播杆冲上来,说要“曝光我们”。我回他:你把全程都录进去,包含你们越线那一刻。别剪片段。周围人笑了。直播的人犹豫了一下,收起杆子。 工作人员赶到后很专业,问清楚情况,调了监控,记录他们的信息,现场做了处理。不是动不动就罚钱,而是按规则劝离、登记、影响信用分。讲清楚理由,给选择,也留了余地。这一步很关键,文明不是靠吼,是靠有章可循。 事后我在平台上刷到一个剪辑版,标题写成“游客被围堵”。评论区一堆跟风。我把自己拍的原视频贴过去,更多现场视频也跟上,舆论反转得很快。那位博主删了视频,发了道歉。我并不想抓着不放,但这件事提醒我,沉默会被误读,发声才是纠偏。 有人问,普通人能做什么?我的经验是三步:先提醒,语气平和,指给对方看规则与后果;再留证,照片或短视频只拍行为不拍脸,避免升级矛盾;最后找最近的工作人员或拨打景区电话,让专业的人来收尾。别围堵,别辱骂,别把事情推到不可控。 还有一点很重要:别标签化。把个别人的不当行为,扣到某个群体头上,既不公平,也让问题难以解决。规则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一视同仁,谁越线谁负责。越是公开场合,越要警惕情绪带节奏。 我赞同“别等”,但“别等”不等于“代罚”。我们能做的是把秩序留住,把现场稳住,把证据交给该交的人。执法部门要更快一点,景区要把通道、标识、处罚规则公示得更清楚,平台也该对恶意带节奏的剪辑有惩戒。多方同频,规则才硬。 很多人说,现在人情味淡了。我觉得不是淡,是更讲边界。讲清边界,人情味才不被滥用。你今天维护了队伍,明天有人也会维护你。别把发声当成对抗,把发声当成给规则加固。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秩序就会向前一步。

0 阅读:3
博厚百灵

博厚百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