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2008年夏天,北京医院病房里,69岁的邵华老人已经非常虚弱了。她拉着儿子的手,用尽最后力气嘱咐:“把我和你爸爸,都送到板仓去……我们要陪着奶奶。”她说的这位“奶奶”,其实是她的婆婆杨开慧烈士——一位她从未见过面的人。 2008年的夏天,北京一家医院的高干病房里,空气仿佛凝固了,早已被癌症折磨得形销骨立的邵华,此时身上插满了维持生命的管子。 她在这个世界上停留的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但弥留之际,这位69岁的女将军并不恐惧死亡,反而即使耗尽全身力气,也要拉着儿子的手反复确认一件事,那就是死后自己将葬在哪里。 她口中执拗地念叨着一个地名:板仓,她要求必须把自己和丈夫毛岸青一起送回那里,因为那里有她这辈子最牵挂的人——“奶奶”,这位她口中的奶奶,实则是她的婆婆,牺牲多年的烈士杨开慧。 这是一种很难用常理解释的情感,当1938年深秋邵华在延安的窑洞里呱呱坠地时,杨开慧已经牺牲七个年头了,这也就是意味着,这一对婆媳在阳世间从未见过一面,然而,就是这样一段跨越时空的“陌生”关系,却成为了邵华生命中最沉重的精神支柱。 这份执念的源头得回到1960年,那是一个特殊的节点,邵华刚刚与毛岸青组建家庭,新婚之夜,并没有多少寻常夫妻的甜蜜轻狂,丈夫毛岸青拿出了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他两岁多时和母亲杨开慧的合影。 面对着照片,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男人像个孩子一样哽咽失声,因为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临别时留给他的只有一句“妈妈去给你打天下”,看着泪流满面的丈夫,年轻的邵华心里受到极大的震撼。 那一刻她明白,她不仅仅是毛岸青的妻子,她还得在这个支离破碎的灵魂面前,通过某种方式补上那个缺席的母亲角色,她在心里暗暗起誓,从此要把杨开慧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来供养,替丈夫守住这份念想。 这个誓言,她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变成了一种日复一日的细腻与坚韧,为了安抚身体不好的丈夫,邵华活得极其细致。 她知道毛岸青紧张时手心容易出汗,便常年在身上备着几块干净的手帕;为了让丈夫感受亲情的连接,无论去板仓的路途多么辗转辛苦,哪怕要转车、坐船再爬山路,她也坚持每年清明带丈夫回去扫墓。 在那座清冷的墓碑前,邵华总是像哄孩子一样,蹲下来擦拭石碑,对着那个素未谋面的“妈妈”絮叨家常,告诉她岸青身体好了,能写诗了。 后来儿子毛新宇出生,她第一次带孩子去陵园,就按着孩子的头让他磕头喊“奶奶”,哪怕没有见过,也要让血脉里的那份敬畏传承下去。 这种替婆婆“看家”的责任感,甚至延续到了陵园的一草一木上,1982年板仓烈士陵园修缮时,邵华不仅仅是个旁观的祭拜者,她像个工程监工一样,亲自核对展板上的每一个文字记录,甚至自掏腰包把陵园前那条总是泥泞不堪的土路铺成了平整的水泥路。 有人不解她为何如此费心,她却觉得既然进了毛家的门,这就是分内事,甚至在生命倒数的日子里,虽然她自己已是重病缠身,还惦记着汶川地震的灾情,哪怕是躺在病床上,也让儿子以毛家的名义捐了款。 这种超乎常人的坚毅,或许源于她那同样布满荆棘的童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性,童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四岁那年,她随父母前往苏联途中被军阀扣押在新疆,父亲陈振亚甚至因为缺乏医治而死在狱中。 在那暗无天日的几年里,她在监狱里学会了识字,跟着长辈们听革命故事,正是这种从战火和苦难中淬炼出的性格,让她在面对生活的重压时,从未选择低头,而是在成为女将军、知名摄影家、作家,写下1800万字作品的同时,还完美地托举起了丈夫那个受伤的心灵。 早在2007年毛岸青弥留之际,最后的遗言就是“回板仓,找妈妈”,当时痛哭流涕的邵华就在心里做好了打算,在丈夫走后,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赶赴板仓,在婆婆的墓旁选定了两个位置——一个给丈夫,一个留给自己。 2008年的那个夏天,病床边的柜子上摆着杨开慧的铜像,而邵华的口袋里,一直揣着一撮从板仓带回来的泥土。 在意识渐渐模糊的时刻,她还在嘱咐儿子那个最关键的路线图:要先安顿好爸爸,再把自己送过去,并且要“头朝着妈妈,脚朝湘江”。 如今,在细雨蒙蒙的板仓陵园,那里的三座墓碑紧紧依偎,邵华用一生的时光,终于走完了这段去往“母亲”身边的路,兑现了那个关于陪伴与守护的承诺。 主要信源:(央视国际——邵华讲述毛岸青:不因离别而褪色的人生影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