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38年的徐州,一对父子在烽火连天中不期而遇,父亲邱达仁是国军的军需处

千浅挽星星 2025-11-27 20:18:50

[微风]1938年的徐州,一对父子在烽火连天中不期而遇,父亲邱达仁是国军的军需处长,儿子邱维新则是前线部队的上尉连长。   照片里,父亲下意识地侧身,似乎想用那个并不宽阔的肩膀,替儿子挡住身后背景里若隐若现的战火;儿子则年轻得让人心疼,站得笔直,笑容里透着一种只有在父亲面前才会流露的踏实。   这是1938年春天的徐州,此时此刻,谁都没想到快门定格的瞬间,竟是这对父子此生的诀别。   这两人是在一片兵荒马乱的临时补给点撞上的,这重逢来得太过突然,也太过狼狈——军需处长邱达仁胳膊上缠着还在渗血的绷带,那是前一晚车队遭袭时留下的印记;上尉连长邱维新刚从火线撤下来,一身泥垢,军裤膝盖处早已磨出了大洞。   当儿子的喊声在嘈杂的搬运号子中响起时,邱达仁正在往卡车上搬运沉重的弹药箱,看到儿子还没死,还在眼前喘着气,这位父亲先是一愣,粗糙的大手在儿子脸上狠狠摸了一把,却只憋出一句硬邦邦的话:“没死在前线,算运气好!”   团聚只有短短十五分钟,这即使对普通人来说也只是一支烟的功夫,在战争面前更是不值一提的奢望。   哪怕是身为军需官,邱达仁能给儿子的也极其有限,他从怀里掏出一包用油纸裹好的咸菜和一袋炒米,那是父亲此时能拿出的全部“特权”,更是怕在前线挨饿的儿子唯一的补给。   而年轻的邱维新,此刻不像个连长,倒像个担心大人的孩子,他把自己身上那个母亲求来的刻着“平安”二字的铜护身符,硬塞到了父亲手里,军需线虽在后方,但父亲日夜奔波在被日机炸得千疮百孔的公路上,其实和前线一样在过鬼门关。   这包炒米和这个护身符,成了两人最后的交集。   两人转身奔赴各自战场的时候,谁都没敢回头,几天后的3月29日,运送炮弹去台儿庄的路再一次被截断。   这一次,邱达仁没能冲过去,在遭遇日军伏击的绝境中,为了让装满弹药的卡车突围,这位从不拿枪冲锋的父亲,不得不选择了最壮烈的方式来守护那条给前线输血的动脉,不管是抱着炸药包冲向机枪阵地,还是死死护住那一箱箱救命的药品,邱达仁把命丢在了那片不知名的麦田里。   父亲倒下的时刻,几十公里外的台儿庄北门,战况已经惨烈到无法形容。   失去了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剩下的只能靠血肉去填,到了4月3日,邱维新所在的连队几乎打光了。断壁残垣间,早已分不清哪里是墙,哪里是尸体。   这位年轻的连长没有后退半步,因为他知道,身后就是国门,就是家,当刺刀划开皮肉,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光,他抽出了那把令日军胆寒的大刀。战至最后那一刻,他在七名敌人的围攻下,拉响了最后的一颗手榴弹。   硝烟散去,当人们打扫战场时,那一幕幕让人泪目的细节才被拼凑完整。   在那张后来被战友发现的合影背面,邱达仁留下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吾儿维新,为国尽忠,死而无憾。”而在另一头的台儿庄,搜救队找到邱维新的遗体时,发现那个早已冰冷的胸膛口,还紧紧攥着那包没来得及吃完的炒米。   一个死在运送补给的路上,怀里也许还揣着儿子给的“平安”符;一个亡于前线杀敌的战壕,手里攥着父亲给的军粮。这一老一少,谁也没能兑现“打跑鬼子回家吃饺子”的诺言,甚至没能看到那场即将来临的大捷。   就像邱家父子这样的普通人家,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日子,用身体筑起了一道抵御侵略的坚固防线,博物馆里的那把卷了边的刀、那本厚厚的军需账本,还有那张黑白的合影,都在默默地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以及那些中国人的坚韧和勇敢。   信源:澎湃新闻红色故事徐州会战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