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日本江河日下时,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只是把用来抹面包的黄油换成了上等白砂糖,就这当时的学员们还好一顿牢骚。(为了这件事海军省可是自责了,觉得对不起学生) 1944年,日本已经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整个国家像被榨干的柠檬,资源短缺到连日常补给都成问题。那时候,海军的摇篮江田岛海军兵学校,本来是帝国精英的培养地,平时早餐总有面包配黄油这种西式玩意儿,象征着海军的体面。可到了10月,莱特湾那场大败仗刚落幕,补给线彻底乱套,黄油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上等白砂糖。学员们一看这变化,顿时炸了锅,抱怨声四起,觉得这算什么海军待遇,简直丢人现眼。海军省那边接到反馈,内部开会讨论了好几天,最后在文件上写下自责的话,承认这是补给失职,对不起这些未来的军官。说白了,这事虽小,却戳中了海军最后的体面底线,日本海军向来自诩高人一等,可连块黄油都保不住,帝国脸面往哪搁。 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建于1888年,选址广岛县这个小岛,就是看中了濑户内海的地理优势,便于练舰船和航海。学校从英国海军学院抄作业,砖头都从英国运来,学员入学第一天就得适应西式生活,早晨面包黄油,下午剑道体操,晚上英语课。明治维新后,日本海军靠这套体系,培养出一批批军官,从山本五十六到南云忠一,全是江田岛出来的。学校强调纪律和忠诚,学员每天反省五条“省”,言行有耻否、身体有耻否啥的,目的是把他们锻造成“武士道”加“现代海军”的混合体。到二战前,日本海军舰队吨位虽受华盛顿条约限制,但训练没停,学员们还是吃着精米肉罐头,觉得自己高大上。1941年珍珠港偷袭成功后,海军风头更盛,补给还算跟得上,学校学员照样享福。 可好景不长。1942年珊瑚海、1943年所罗门链,日军开始丢航母,石油和粮食进口被美军潜艇掐断,日本本土经济直线下滑。海军省负责补给,可资源全优先给前线舰队,学校这种后方单位自然垫底。1944年上半年,菲律宾海海战又炸了四艘航母,日本海军航空兵基本废了,补给船损失过半。横须贺和吴港的仓库见底,黄油这种进口货,早成奢侈品。海军省军务局补给课官员翻遍清单,发现储备全空,只能从民间挤点白砂糖应急。学员们平时训练强度大,热量需求高,突然换成糖抹面包,口感不对劲,营养也跟不上,难怪牢骚满天飞。海军省长官一看报告,急了,怕影响士气,赶紧开会检讨,文件上直书“失职痛惜”,还下令调查链条,勉强从横须贺调了点黄油空运过去。这事虽平息了,但暴露了海军内部的裂痕:前线军官埋怨补给跟不上,后方学员觉得待遇降级,整个体系像漏气的轮胎,越漏越瘪。 对比陆军,这点牢骚就显得海军娇气了。同一时期,日本陆军在东南亚战场上,日子过得像乞丐。1944年,日军南方军推进到缅甸、印尼、马来亚,战线拉得老长,补给船被美潜艇炸得七零八落。部队只能靠本地资源,现地自活。缅甸丛林里,第18师团士兵砍棕榈树芯当主食,那玩意儿纤维粗硬,煮了半天还卡喉咙。印尼爪哇岛上,第16师团啃番木瓜树干,切成块煮汤,勉强填肚子。历史记录显示,1944年下半年,南方军报告中提到,粮食配给降到每天200克米饭加野菜,肉类基本绝迹。辻政信那帮参谋,本来就爱冒险,补给跟不上,只能下令就地征粮,结果抢光村子后,士兵营养不良,脚气病和疟疾横行,死于饥饿的比战场上阵亡的多。 再看中国战场,1945年情况更糟。二三线日军负责维持治安,本以为后方稳当,谁知补给线早断。华北、华中,日军第6、第11军团粮食短缺到极点,只能用武器换米面。标准固定得像黑市价:一杆三八式步枪换五斗大米,一枚子弹换一斤白面,手榴弹一颗对两斤玉米。湖南衡阳外围,第116师团士兵扛着枪去村口交易,换回的米袋勉强够吃一周。历史档案里,冈村宁次报告中承认,1945年初,华中日军已用掉20%库存武器换粮,步枪损失率高达15%。这不光是饿肚子,还动摇军心,士兵知道枪没了,下次打仗就靠刺刀。国民党军和游击队趁机袭扰,换来的粮食一半撒在路上。日军高层试图从本土调粮,可东京空袭后,工厂停工,米仓烧光,补给成空谈。中国战场日军总数超百万,饿死和病死的占总伤亡三成,这在太平洋其他战区都少见。 海军和陆军的伙食差距,本来就大。海军标榜西化,早饭面包牛奶,午饭鱼肉汤,晚饭还有甜点。大和号上,军官能选西餐,士兵也天天有肉。陆军呢,初期还行,饭团加味增汤,配干鱼罐头。可到1944年,陆军牛肉罐头变味了。本来大和煮牛肉,酱油糖炖得香喷喷,甲午战争时就成军粮主力。太平洋后,资源紧缺,罐头厂改产弹药,牛肉换成牛血、内脏和杂粮。士兵打开一看,黑乎乎一团,闻着腥味,嚼着像猪食。海军那边,罐头还优先供应舰队,陆军抱怨资源全被海军抢。1945年,陆军报告中提到,牛血罐头占总配给40%,士兵拒吃率高,扔掉的多。海军省自责黄油事件时,陆军军官私下笑:我们连血都喝,你们还挑糖不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