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太对了!俄罗斯媒体最近抛出个硬核判断:中方要是被卷进冲突,面对一群国家的联合施压,唯一能镇住场子的办法,就是亮出绝对实力,让挑衅的一方疼到不敢再来。 1958年金门炮战中“打蒋舰不打美舰”的精准施策,既捍卫了国家主权,又避免了冲突升级,这种收放自如的应对,展现了中国人对“势”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实力不在于强硬示人,而在于恰到好处地运用。 进入新时代,这种战略智慧在南海问题上得到生动体现,中国在坚定维护主权的同时,积极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与东盟各国共建海上合作之桥。 这种既坚守底线又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危机转化为深化合作的契机。 当今世界的实力角逐,早已超越传统的军事范畴,呈现出更加立体的维度: 经济互联构成首重防线,作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这种密不可分的经贸联系,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护网”。 科技自立筑牢安全根基,从北斗组网到5G领先,从深海探测到航天突破,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持续创新,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制度优势凝聚应对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特性,使中国在应对重大挑战时能够迅速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 “善战者不怒”的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充分展现,无论是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稳健运作,还是中印边境对峙时的沉着应对,都体现了“引而不发”的威慑艺术。 同时,中国通过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务实举措,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这种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全球治理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展示。 展望前路,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在台海、南海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如何精准把握实力运用的“时度效”,仍需高超的战略智慧。 俄罗斯媒体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国际关系中,实力永远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保障,但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始终追求实力与智慧的统一,既要有让挑衅者知难而退的决心,也要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 这种既古老又创新的东方智慧,或许正是中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行稳致远的根本所在。 俄罗斯媒体提出的“疼痛威慑论”确实触及了国际政治的现实,但若仅止步于此,则可能忽视了当代中国战略思维的丰富内涵。 在我看来,中国对实力的理解正在实现重要升华:从简单的“让对手疼痛”,转向构建“相互依存的稳定性”,这种新型战略思维体现在三个层面: 经济层面上,中国通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造了独特的“共同利益羁绊”。 任何试图破坏与中国关系的举动,都会引发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这种深度相互依存形成的约束,比单纯的威慑更为有效。 制度层面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从气候变化到数字经济,致力于将本国利益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有机结合。 当中国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福祉紧密相连时,维护这种共生关系就成为各国的理性选择。 文化层面上,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为现代国际关系注入了新元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古老智慧,推动着超越零和博弈的战略创新,倡导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关系。 实际上,中国展现的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的“韧性威慑”,不仅有能力反制挑衅,更善于构建让冲突失去土壤的国际环境。 当合作的收益显而易见,当对抗的成本无法承受,和平自然成为各国的优先选择。 这种战略不需要耀武扬威,它通过系统性的力量建设、制度性的规则参与和价值性的理念共鸣,形成更为持久的稳定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探索的不仅是一时的“震慑”,更是长久的“和睦”。 这或许正是当代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启示: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能让对手付出代价,更在于能为世界创造共同价值。 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今天,这种立足共赢的战略思维,无疑更具有时代意义和持久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