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警告!如果这样的中日关系持续1年以上,即使没有2.6万亿日元,也将减少2万亿日元以上的中国游客消费,对于日本的旅游产业,特别是地方经济将造成巨大冲击。 说真的,这警告可不是危言耸听,发出声音的熊野英生作为日本顶尖经济分析师,盯着中日旅游市场好几年了,这次的判断确实戳中了日本的痛点。 事情得从这大半年的中日关系说起,从年初的一些外交摩擦到后续的安全议题分歧,关系一直没缓过来,中国相关部门前后三次更新赴日旅游安全警示,从人身安全到消费权益都提了醒。 这一下可就动摇了不少中国人的出行计划,要知道咱们游客对日本旅游的支撑力有多夸张,2024年外国游客给日本砸的8.13万亿日元里,中国游客占了3.4万亿,相当于每10块钱里就有4块是咱们花的,比青森县一整年的GDP还多出2000多亿。 2025年上半年还挺好,1到7月中国赴日游客有500万,可从8月开始风向变了,退订潮跟着就来,北海道函馆的温泉酒店10月退订量环比涨了3倍,九州福冈的免税店中文导购都闲下来了。 最惨的还是日本地方的小商家,冈山的农户种的高甜度葡萄,本来是专门按中国游客的口味培育的,现在堆在冷库卖不出去;鹿儿岛的黑猪肉加工厂,之前为了适配中国游客开发的真空小包装,现在订单直接砍了一半。 其实2012年钓鱼岛事件那回的教训就够深刻了,当时中国游客骤减40%,岩手县的南部铁器作坊倒闭了17家,秋田县的稻庭乌冬面厂裁员近三成,地方财政赤字飙到历史新高,最后靠中央补贴才撑过来。 现在更麻烦的是,全球旅游市场早就不是日本一家独大了,咱们有太多替代选择。 泰国那边盯着这块蛋糕好久了,现在赴泰机票比去日本便宜一半,普吉岛还专门加了中文服务,2025年1到10月中国赴泰游客都破400万了,不少原本订日本的游客直接转道东南亚。 欧洲的小众小镇也没闲着,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这些地方,中文导游数量半年涨了2倍,就是瞄准了原本计划去日本的文化游游客。 可能有人会说,让中东、澳洲的富豪游客补上不行吗?其实真不行。 咱们中国游客是把钱撒在日本南北各地,从冲绳的海盐到北海道的奶酪,从京都的清水烧到新潟的大米,全是地方特产;可中东游客80%的消费都集中在东京银座的奢侈品店,澳洲游客更爱去大阪环球影城,谁会特意跑秋田买乌冬面,批量囤刻着“吉祥”的铁器啊。 BMI研究机构更直接,说日本想填补中国游客的空缺,至少得5年以上,可地方那些小农场、小作坊能等吗? 现在东京股市里,靠中国游客吃饭的板块都慌了,三越伊势丹百货一个月跌了12%,全日空股价创了半年新低,连做旅游大巴的公司都开始裁员了。 更要命的是地方财政,像九州的宫崎县,旅游收入占县财政的18%,现在已经开始压缩教育和医疗预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都受影响了。 日本地方产业为了中国游客花的心思真不少,比如北海道的乳制品厂,专门调整配方做了适合中国人口味的低糖奶酪;京都的和服租赁店,备了上千套适合中国女性身材的尺码,还培训了能说方言的店员,这些投入现在都可能打水漂。 其实旅游这事儿很简单,游客图的就是开心和安心,中国游客愿意为日本的风土人情花钱,可如果连基本的尊重和安全都保障不了,再美的风景也没用。 中日关系热了,日本旅游才能火,这不是空话,是3.4万亿日元的市场给的答案。 搞政治对抗换不来经济繁荣,最后吃亏的还是那些靠游客吃饭的普通日本人。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