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盘子大到让人咋舌,十四亿人的吃喝拉撒、千万工厂的机器轰鸣、海陆空的交通运转,全靠能源、粮食、关键矿产这些战略物资撑着,但咱们的家底确实经不起“自给自足”的折腾。 就说能源这块,石油作为工业的血液,中国的对外依存度早就超过了70%,每天要消耗1400万桶石油,自己产的连一半都不够,大部分得从中东、俄罗斯等地进口,而这些进口石油有超过八成要走马六甲海峡,这条狭窄的水道就像掐住能源命脉的手,一旦出点幺蛾子,国内的加油站可能就得排起长队,工厂的生产线也得跟着“喘气”。 还有石油储备,虽然咱们建了九大战略储备基地,加上商业库存和应急产能,总共能撑一百多天的净进口中断,但这只是权宜之计,comparedto日本能覆盖两百多天的储备,咱们还差着一截,而且建设储备时还曾被日本钢企趁机抬价特种钢,花了不少冤枉钱才搞出国产化,这也能看出自给路上的坑有多深。 关键矿产更是让人揪心,现在新能源汽车火得一塌糊涂,2023年国内卖了773.6万辆新能源车,同比增长36.2%,但造这些车的锂、钴、镍,咱们自己根本不够用。 中国的锂矿储量只占全球6.3%,钴矿更是只有2%,对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97%,镍矿也得靠85%的进口撑着。 这些矿产大多来自澳大利亚、南美三国和刚果(金),比如钴矿几乎全靠刚果(金)供应,一旦这些国家断供或者运输通道受阻,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得“卡脖子”,而这些矿产不仅是汽车电池的核心,还是军工电子元件的关键材料,军舰、战机的雷达和控制系统都离不开它们,到时候军工生产也得跟着“掉链子”。 可咱想靠自己开采对冲风险?偏偏国内的矿产条件实在不给力,国内的盐湖锂大多藏在青藏高原,开采条件恶劣,红土镍矿品位低、成本高,就算想自己多挖点,也实在不划算,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拿捏定价权。 粮食方面,虽然主粮能自给自足,但十四亿人要吃肉、要喝奶,就得靠大豆、玉米这些饲料粮,而大豆的对外依存度超过80%,每年得进口上亿多吨,主要来自美国、巴西。 要是外部通道受阻,大豆进不来,养殖场就得缺饲料,猪肉、鸡肉价格就得飞涨,老百姓的菜篮子就得受影响,进而牵动整个物价体系,经济稳定自然会承压。 地理条件方面,中国内陆多山地,耕地面积有限,人均耕地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想靠自己的土地种出所有需要的粮食,简直是天方夜谭。 而且国内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石油、天然气大多在西北、东北,工业却集中在东部沿海,就算想把国内资源运过来,也得花大量的运输成本,更别说遇到极端天气或地质灾害时,运输线路还可能中断。 关键是外部通道的单一性,除了马六甲海峡,其他替代通道要么距离太远、成本太高,要么受地缘政治影响太大。 一旦这些通道被封锁,就算咱们有储备,也只是缓兵之计,长期下来,工厂会因为缺能源、缺原料停工,军工企业会因为缺关键部件无法生产,经济增长会放缓,民生也会受到影响。 说白了,中国的崛起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车,需要不断从外部补充燃料和零件,自家的油箱和工具箱根本装不下这么多东西,想关起门来自己跑,既不现实也不划算,这也是为啥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就会立刻感受到压力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