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禁止安乐死?不夸张的说,安乐死一旦被放开,那就是穷人的噩梦…… 荷兰是最早把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之一,刚开始实施时还严格限定在 “患者自愿且承受无法缓解的痛苦” 这个范围内,但这些年情况慢慢变了味。 有荷兰医疗领域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接受安乐死的患者里,有近两成并非因为绝症带来的生理剧痛,而是担心自己的治疗费用会拖垮家人,或是觉得自己失去劳动能力后成了家庭负担。 要知道荷兰的医保体系算比较完善的,但即便如此,长期治疗产生的护理费、进口药物费还是会让普通家庭压力倍增,有些老人看着银行卡里的余额,再对比每天上涨的医疗账单,就会主动向医生提出安乐死的请求,可这真的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吗? 再看看加拿大,2016 年安乐死合法化后,适用范围一扩再扩,现在连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都被纳入其中。 更让人揪心的是,加拿大广播公司曾报道过一个案例,一位低收入单亲妈妈因为长期患有抑郁症,又无力承担孩子的学费和自己的治疗费用,在反复权衡后选择了安乐死。 她在遗书里写道:“我不想让孩子跟着我一起受苦,也许我的离开能让他过得好一点。” 可实际上,要是她能获得足够的经济援助和心理干预,或许就能有不一样的结局。 而且加拿大还有数据显示,安乐死患者中,家庭年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的人群占比超过了六成,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经济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从医疗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一旦安乐死被放开,很容易出现 “资源倾斜” 的问题。 医院的床位、优质的医生、昂贵的药物本来就有限,要是有患者因为经济原因选择安乐死,医院可能会不自觉地把更多资源倾向于那些能支付高额治疗费用的患者,而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出 “安乐死是更划算选择” 的信号。 就像美国有研究机构做过调查,在一些私立医院,面对重症患者时,医生对低收入群体提及安乐死的频率,要比高收入群体高出三倍多,这看似无意的举动,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患者的决定。 还有伦理层面的风险,要是安乐死成了常态,很可能会模糊 “治疗” 和 “放弃” 的边界。 比如有些老年人只是因为身体机能衰退,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却因为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或是不想面对养老院高昂的费用,就被引导着选择安乐死。 还有一些残障人士,可能会因为社会福利保障不到位,觉得自己 “没有价值”,从而产生放弃生命的念头。这些情况一旦发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而且从法律执行的角度来说,很难真正界定 “自愿” 的真实性。有些患者可能是在家人的压力下,或是在医生的诱导下做出的决定,这种 “被自愿” 的情况,一旦发生纠纷,很难找到明确的责任方。 就像比利时曾发生过一起争议事件,一位患有渐冻症的患者,在父母的劝说下选择了安乐死,可事后他的朋友透露,其实患者内心还想再坚持一段时间,只是不想让父母继续为自己奔波劳累,才最终点头同意。 当前,各国更倾向于通过完善临终关怀、推广疼痛管理技术等方式,减轻终末期患者的痛苦,而非冒险打开 “安乐死” 这一充满风险的口子。毕竟,生命的尊严不仅在于 “无痛苦地结束”,更在于 “被尊重、被救治” 的过程,而后者才是社会文明更应坚守的底线。 所以说,绝大多数国家禁止安乐死,并不是不理解患者的痛苦,而是要避免这种 “看似人道” 的方式,变成压垮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是为了守护生命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