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禁止安乐死?不夸张的说,安乐死一旦被放开,那就是穷人的噩梦……

萧兹探秘说 2025-11-27 12:13:01

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禁止安乐死?不夸张的说,安乐死一旦被放开,那就是穷人的噩梦…… “不夸张地说,安乐死一旦被放开,那就是穷人的噩梦。” 这是全球实践经验的真实总结。 2023年11月,加拿大一位华裔的文章《我妻之死》在网上炸了锅,里面的细节让人后背发凉。他37岁的妻子查出肺腺癌,家里三个孩子最小的才3岁,夫妻俩求生的念头比谁都强。可从初筛异常到确诊花了20天,好不容易用上靶向药,8天后又被告知药用错了。 更糟的是,有特效药但加拿大没批,医生压根没提这茬。妻子心理防线一崩,医生立马凑上来建议“临终关怀”,说白了就是医疗援助死亡。家属还在拼命争取呢,就因为患者一分钟的动摇,医生当场加大吗啡剂量,加速了死亡进程。 这事儿在加拿大完全合法,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背后藏着一笔冷血的经济账——《加拿大医学会杂志》早算过,实施医疗援助死亡每年能给加拿大医保系统省下好几千万加元,这笔账算下来比治病划算多了。 对富人来说,安乐死可能是重病后的“选择题”,实在治不动了才考虑;可对穷人而言,这往往会变成“必答题”。美国2013年到2022年的“绝望死亡率”数据更扎心,非裔的绝望死亡率十年涨了两倍,原住民的数字更是高得吓人,每十万人里就有近242人死于绝望。 这些人不是真的想放弃,而是看不起病、扛不住生活压力,当医疗系统发现救他们“不划算”时,几句“减轻痛苦”的话术,就能把求生的念头磨没。 加拿大这事儿不是个例,早在上世纪就放开安乐死的荷兰,也慢慢露出了不对劲的苗头。2002年荷兰立法允许安乐死时,说好了只针对“痛苦无法承受且无改善可能”的病患,可后来标准越放越宽,不光是绝症,连“失去尊严”“害怕窒息”都能成为理由。17岁的少女波索芬因为曾被性侵,就靠着这条规定申请了安乐死,要知道16到18岁的未成年人申请,家长连否决权都没有。 2017年荷兰有6585人选择安乐死,占总死亡数的4.4%,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人是“主动选择”,多少是被环境推着走的,谁也说不清楚。 医疗资源这东西,从来都不是按“需要”分配,而是按“支付能力”排队。富人得了重病,能砸钱去私立医院请专家,能用海外特效药,就算治不好,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权衡要不要安乐死。 可穷人呢?别说海外药了,连常规治疗都可能因为排队、费用问题卡壳。这时候医生要是说“继续治花钱遭罪,不如体面点”,你说他们能怎么选?更阴险的是,有些国家的医疗系统藏着隐性激励,救一个重症病人的成本,够支撑好几个普通病患的治疗,在预算压力下,引导穷人“自愿”安乐死,成了某些人眼里的“最优解”。 有人说这是“尊重生命自主权”,可自主权得建立在平等选择的基础上。当富人能靠钱买命,穷人只能靠“懂事”放弃生命,这哪是尊重,分明是不公。 荷兰当初立法人为审查够严,可架不住资本和制度的惯性,标准一松再松;加拿大号称“免费医疗”,最后却把省钱的算盘打到了病人的命上。这些教训摆在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对安乐死严防死守。 别以为只有绝症患者会受影响,美国的“绝望死亡率”已经说明,经济不安全感本身就是一把刀。当一个人连活下去的物质基础都没有,再被贴上“治疗价值不大”的标签,安乐死就不再是选项,而是压力。那些说“应该放开”的人,大概率没体会过没钱治病的绝望,也没见过医生用专业话术诱导放弃的场景。 说白了,安乐死这东西,看似是给人留退路,实则是给资本和不公开了口子。富人能用它规避痛苦,穷人却可能被它逼上绝路。这哪是给人选择权,分明是把穷人往绝路上推,绝大多数国家禁止安乐死,压根不是保守,是真的看透了这里面的弯弯绕啊。

0 阅读:1
萧兹探秘说

萧兹探秘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