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敢想象, 德国这个国家已变成这样。 德国权威媒体表示:几乎所有德国城市都濒临破产! 这可不是乱说,这是德国最具权威的日报《图片报》的重磅报道,看完真让人唏嘘,曾经的欧洲经济标杆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图片报》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德国各城市累计预算赤字直奔300亿欧元,比去年的240亿欧元暴涨25%,创下两德统一以来的最高纪录。 德国首都柏林成了赤字重灾区,缺口高达43亿欧元,科隆、杜塞尔多夫紧随其后,就连汉堡、慕尼黑这些传统富裕城市也没能幸免,财政危机已经全面蔓延。 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更夸张,396个城镇里仅10个能实现预算平衡,这样的比例几乎意味着全国城市都在破产边缘徘徊。 说到底这不是偶然,而是收入下滑和支出激增的双重挤压。 作为工业强国,德国汽车、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近年日子不好过,能源成本高企加上全球需求疲软,企业赚钱难了,地方税收自然跟着缩水,连续多个季度呈负增长。 可支出却降不下来,老龄化让养老金、医疗补贴越花越多,能源危机后续影响还没消,难民安置和公共部门薪资上调又添了新负担,一减一增间,财政缺口越拉越大。 这已经不是账面上的数字游戏,而是实打实影响到了民众生活。 柏林不少公立学校要压缩课外活动经费,青少年中心得缩短开放时间;科隆的中小型博物馆明年可能要临时闭馆,社区图书馆、文化场馆首当其冲被削减开支。 埃森市甚至实行了“限制性预算”,超过5000欧元的开支都要财务主管审批,只够保障基本民生支出。 面对困境,13个联邦州的州长已经联合向默茨政府求援,默茨也公开承认市政财政“极其严重”,联邦政府正研究转移支付、低息贷款等救助措施。 地方上也在自救,埃森合并行政部门节流,柏林计划盘活闲置资产增收,但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 深层来看,这是德国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财税分成不合理、福利支出增速失控、产业转型滞后,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曾经让人羡慕的高福利体系,如今成了压在城市身上的重担,要是找不到可持续的财政平衡方案,德国城市的困境恐怕还会持续发酵,这对欧洲经济来说,也不是个好信号。德国制造业 德国政府 德国困境 二战德国经济 德国社会 德国历史版图 德国崩塌

用户10xxx34
自从北溪一号被炸,就该想到这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