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场里,挤满了想要回中国的人。有人说:“再不回,就想想1937 - 12 - 13。”这话一下子就唤起了多少人的民族记忆! 那时候的中国,早就没了护住国人的力气。1937 年淞沪会战刚结束,日军的舰艇就堵在了中国沿海的各个港口,别说在日本的中国人想回家,连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华侨想回国避祸,都难如登天。 当时上海到广州的客轮基本停航,少数偷偷运营的货轮要价高得离谱,就算凑够钱买了票,还得躲着日军的巡查艇。 有记载说,1938 年初有艘载着 200 多华侨的货轮,在舟山附近被日军拦截,船员被殴打,乘客全被赶到岸上的临时集中营,能活着回家的没几个。 就算侥幸躲过海上的拦截,靠岸后面对的也是遍地烽火:南京周边的村镇被烧光,上海的租界外全是战乱,连找个能喝口热水、睡个安稳觉的地方都成了奢望。那时候的 “回家”,是提都不敢多提的念想,就像块烧红的石头,攥着疼,扔了又舍不得。 更让人揪心的是,当时的国家连本土的百姓都护不住。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早就迁到了重庆,城里的老百姓只能靠 22 个外国友人成立的 “安全区” 苟活,这些外国人用自己的国籍做盾牌,才勉强护住了 25 万难民。 有个叫费吴生的美国牧师,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场景:日军闯进安全区抓年轻姑娘,他拼了命把人塞进汽车,差点被日本军官的马撞死。 可就算有这些外国人帮忙,南京城里每天还是有同胞被杀害、被侮辱。那时候的中国人,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活得像没根的草,风一吹就可能倒,谁也不敢指望 “国家” 能来接自己。 可现在日本机场里的这些人,跟当年比简直是天差地别。他们确实着急,有的人抱着孩子不停看手表,有的人对着手机跟家里报平安,但眼神里没有当年的绝望 —— 因为他们心里有底,知道背后站着一个能把他们接回去的祖国。这种底气,不是凭空来的,是一次次撤侨行动里实打实拼出来的。 就说去年苏丹战乱那回,喀土穆的枪声一响,外交部立马就启动了应急机制,领事保护中心的电话 24 小时有人守着。当时 1500 多个同胞散在苏丹 11 个州,有留学生、有企业员工,还有援苏的医生。 国家没慌,先摸清楚所有人的位置,再跟苏丹周边的国家反复沟通,一天之内就拿到了入境许可。撤离的时候更贴心,从喀土穆到苏丹港的陆路车队里,每辆车都配了联络员,到了港口还有专门的人给办出境手续,连老人的降压药、小孩的奶粉都备齐了。 最后走海路到沙特吉达,再坐飞机回国,15 天里顺顺当当把所有人都接了回来,还顺手帮了 8 个国家的 231 个外国人撤离。有个亲历的同胞说,过边境的时候,当地武装看到是中国的车队,直接给开了绿色通道,这要是换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再往前数 12 年,2011 年利比亚战乱那回更震撼。当时局势一乱,别的国家还在扯皮,中国立马动了起来:182 架次民航包机、12 架次军机昼夜不停地飞,还租了 35 架外国包机、11 艘外籍油轮,海陆空一起上。10 天时间,35860 个同胞全被从炮火里捞了出来,一个都没少。 对比一下其他国家,韩国侨民在机场等了好几天,政府还在为包机费用互相推诿;加拿大的 207 个侨民最后只能蹭英国、意大利的飞机走,后来想从埃及回国,还得交 2000 美元现金。 有个在利比亚的中国工人说,当时外国工友看着他们坐免费包机走,眼睛都红了,因为他们的政府连个撤离时间都给不了。 可能有人觉得,国家撤侨天经地义,可你知道吗?在国际上,撤侨收费才是 “常态”。美国法律就明说,政府安排的撤离工具必须收费,理由是 “不能鼓励公民等政府救”。 日本 2011 年从埃及撤侨,每人收了 3.4 万日元,差不多 2700 块人民币,要是没钱还得跟政府借钱。中国从 60 年代接印尼华侨开始,就从没在撤侨上收过一分钱,1960 年接 6 万多华侨回国花了一个多亿,全是国家掏的腰包。 这次苏丹撤侨,包机上不仅座位优先给老人小孩,连饮用水、常用药都提前备好,这些细节里藏的,全是 “人民至上” 的实在话。 这种变化,不是靠嘴说的,是靠 182 架包机、11 艘油轮、24 小时值守的领事热线堆出来的;是靠从 “有家难归” 到 “祖国接你” 的百年逆袭拼出来的。 有人说,“撤侨是国家给公民的最好名片”。我觉得这话太对了。当年南京城里的炮火声早成了历史,但它提醒我们:国家强,百姓才能有安稳日子过;祖国硬气,海外的游子才能腰杆挺直。 现在机场里的人们等着回国,他们等的不只是一张机票,是家的温暖,更是国家给的踏实。这种踏实,是 89 年前的中国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也是我们现在最该珍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