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特朗普发文称: “我刚刚与中方通了电话,通话内容非常愉快。我们讨论了包括乌克兰 / 俄罗斯问题、芬太尼、大豆和其他农产品等在内的诸多议题。我们为伟大的农民们达成了一项意义重大且卓有成效的协议 —— 而且未来只会越来越好。我们与中国的关系非常牢固!此次通话是对我们三周前在韩国举行的卓有成效的会晤的后续跟进。自那以后,双方在确保协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在,我们可以着眼于大局。为此,中方邀请我于四月访问北京,我已接受邀请。同时,我也邀请了中方,中方将作为我的贵宾访问美国。我们一致认为,保持密切沟通至关重要,我期待着与中国进行这样的沟通。感谢您对此事的关注!” 说白了,特朗普这通发文加通话,就是中美把之前聊的事儿落到了实处,农产品协议先搞定,四月互访定了档,大国之间不搞虚的,专挑民生相关的实在事推进。 就在刚刚,特朗普的发文直接把中美高层互动的新进展摊到了大家面前。 他说通话聊得挺痛快,乌克兰俄罗斯问题、芬太尼、大豆这些关键事儿都说到了,核心是给美国农民拿下了个实打实的农产品协议,还放话未来会更顺。 这事儿不是突然发生的,三周前两边在韩国釜山已经见过面,这次通话就是顺着上次的话题往下推进,这阵子两边在协议的细节核对、落地准备上已经忙活了不少,才有了现在的成果。 更关键的是,中方邀他四月去北京,他当场答应了,还回邀中方去美国当贵宾,明摆着就是要保持高频沟通,把合作的大局稳住。 美国农民这些年是真不容易,以前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占比相当高,每年的贸易额都是个大数目,不少农场主就靠着对华出口过日子。 可后来贸易上出了波折,出口量一下子掉了不少,仓库里堆着大豆卖不出去,收入直接缩水。 要知道从1982年开始,中美农业合作就没断过,这么多年来,中国市场给美国农民带来了稳定订单,美国农产品也丰富了中国市场,本来就是互相受益的事儿。 这次的协议一落地,美国农民的销路有了保障,中国老百姓也能吃到更多优质农产品,两边普通民众都能沾光。 再说说芬太尼问题,美国那边这事儿闹得挺凶,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受害的还不乏年轻人,可这事儿不能怪别人,根子就在美国国内。 他们的医疗体系对止痛药管控不严,相关企业为了赚钱推波助澜,政策上又有漏洞,这才导致危机蔓延。 中国早就做到了全球率先对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管,还多次和美国开展执法合作,帮忙堵漏洞,这次通话提这事儿,就是要在讲清事实的基础上,接着推进务实合作,不是谁单方面要承担责任。 回头看看,以前贸易战的时候,两边都是吃力不讨好。 美国农产品堆在仓库里烂掉,农民抗议不断;中国也得花更多钱从其他国家进口,增加了不少成本。 现在关系缓和,核心就是把务实合作重新捡了起来,不再纠结于意识形态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先挑能落地、能惠及民生的事儿做。 大国沟通本来就该这样,先易后难,农产品、芬太尼这些事儿都和老百姓的日子直接相关,先把这些基础议题办扎实,让两边民众都感受到好处,后续再谈更复杂的问题,自然就少了很多阻力。 而且判断中美关系稳不稳,从来不是看口号喊得多响,而是看这些具体协议能不能真正落地,落地后能不能持续产生效果,能不能让普通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这次的互动其实透露出一个关键信号:中美关系的稳定,不靠空洞的承诺,靠的是彼此都能受益的务实合作。 以前总有人说大国关系要么对抗要么妥协,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就是聚焦民生需求,在双方都能接受的领域深耕合作。 农产品协议不只是解决了美国农民的销路问题,更是给两国贸易合作立了个标杆,证明只要找对方向,大国之间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芬太尼问题的合作也不是谁求谁,而是基于共同的安全需求,中国有管控经验,美国有现实困境,互相配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接下来最该盯着的,就是四月的访华行程。农产品协议的细节能不能敲定,比如具体的出口数量、定价机制、运输安排这些,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让农民尽快拿到订单。 还有芬太尼合作,两边能不能拿出更多具体的执法协作方案,能不能共享更多管控经验,真正把危害降到最低。 另外,这次的互动会不会带动更多领域的合作,比如能源、制造业这些,也是值得关注的点。 中美之间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不是一句空话,这次的农产品协议和互访安排,就是最好的证明,民生导向的合作才是两国关系稳定的压舱石,只要沿着这个方向走,两边都能受益,世界也能更安稳。 以上是小编个人看法,你有什么新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