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4年,美军轰炸了东京半年,收效却不大,李梅上任后,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别用高爆弹,用凝固汽油弹,改‘火攻’!” 1945年初,李梅这位新官上任的少将把所有人关在门外,对着东京地图熬了整整三个通宵,他死死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建筑标注,心里很清楚:此前的半年,美军B-29轰炸机虽然扔下了一万吨高爆弹,却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不但没能瘫痪日本的工业血管,反而折损了147架战机。 在那几天的分析里,一个准确的战术慢慢出现了,日本的工业体系很特别,它不像一个大工厂,而是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成千上万个“小作坊”里。 就算炸了大的工厂,藏在民房里的零部件生产还能继续,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其实是个大火堆——九成以上的建筑都是木架加纸门纸窗,房子离得特别近,一旦着火,这种密集度简直就是天然的燃料。 现在是春天,天气干燥,既然高爆弹没法精准打击,那就用火,把这层易燃的“皮肤”和下面的战争潜力一起烧光。 为了让这场火烧得足够彻底,李梅做了一个决定,他强令所有B-29拆除机炮和大部分防御弹药,给凝固汽油弹腾出载重空间。 飞行员们惊恐地发现,长官竟然要求他们放弃原本9000米的安全高度,直接下压到两三千米的低空去“送死”。 但李梅算得很准,他看中了日军雷达在夜间的迟钝和高炮防空的盲区,宁愿冒着被击落的风险,也要换取低空投弹的精度和载弹量的最大化。 3月9日那个晚上,风又干又急,334架早已卸去装甲的B-29如同幽灵般贴着海面低飞,腹中塞满了总计2130吨的燃烧弹,其中绝大多数是特制的AN-M69。 这东西哪怕落地不爆,喷溅出的胶状燃油也能死死粘在任何物体上燃烧,半夜,领航机扔下的照明弹划破了夜空,紧接着,燃烧弹就像下雨一样落在了下町区——这里是东京人最多、作坊也最多的地方。 灾难瞬间就爆发了,第一波火还没灭,后面的子弹就像下雨一样,把火连成了一片大火海,根本分不清楚。 这不是普通的火灾,是物理上的“火焰风暴”,地面温度顿时就升高到1000多摄氏度,空气都被烧干了,形成了狂风巨浪一样的热风,连混凝土工事都被烤裂了,街道上的空气都成了毒气。 人们想逃到河里,却发现河面上也漂着燃烧的油,河水都烧开了,那一夜,东京下町成了真正的人间炼狱。 天亮的时候,黑烟勉强透过来,眼前的一切让人心疼,那一夜,东京四分之一的面积都没了,26.7万栋楼全成了灰烬,军工供应链也被连根拔起。 死伤十分惨重,大约10万人被烧死,或者因为缺氧和踩踏而死,甚至比原子弹造成的杀伤还严重,那些叫嚣“本土决战”的狂热分子,看到满地的尸体和被摧毁的工业区,终于意识到了死亡的气息。 这种无差别的焦土攻势,后来很快被复制到六十多座城市,有人指责这是针对平民的杀戮,但在李梅冷冰冰的脸上,你看不出任何犹豫。 对她来说,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如果一定要有人流血,用猛烈的火攻快速摧毁敌人的抵抗,避免登陆战中大量美军伤亡,才是战争中最“仁慈”的做法,不管历史怎么评价,这场大火确实加快了日本投降的速度。 信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军民曾救助轰炸东京美飞行员 70年后再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