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绝了!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小野田纪美突然宣布了对我方的批评,称我们“动不动就拿经济当武器”。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说实话,这种甩锅方式一点新鲜感都没有,日本政客最近像是集体掉进剧本里一样,不管什么事都要往中国头上安个帽子,仿佛只要喊一声“中国的问题”,国内的麻烦就能自动消失似的。 但问题在于,她挑的这个理由,恰恰是全世界最容易戳破的。 因为要论谁最擅长把经济当大棒挥来挥去,真轮不到中国出场,美国才是这方面的鼻祖,日本自己就是跟在美国后面配合得最卖力的那一个。 结果现在中国按照规则管理自己手里的资源,他们反倒跳脚了,好像突然被人打断了习惯性动作。 说白了,想讲“谁先用经济搞政治”,那得从美国开始算账。 EDA 禁售、芯片设备封锁、先进制程全线卡死,这些事不是小道消息,是公开的全球政策,只要美国一句“危害国家安全”,几千家企业就得立刻停供中国。 芯片是“脑子”,设备是“手脚”,美国把“脑子”卡住,日本就负责掐“手脚”,两国配合得滴水不漏,当初中国企业被封得透不过气的时候,日本可一句公平话都没说。 更别提 2023 那波日本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审批,明晃晃就是冲着中国先进制程来的。 政策一出,几十家日本设备厂商自己都吓傻了,因为对中国的订单占它们营收的大头,但为了配合美国,它们也只能咬牙点头。 这时候,没有人说日本“拿经济当武器”,反而被包装成了“维护国际秩序”。 可当中国开始管理镓、锗这些关键资源时,日本立刻变脸了,明明中国说得很清楚——这是产业安全,是资源保护,是正常的出口许可制度。 结果日本却像被踩了尾巴一样叫得最响,原因也简单,这两样东西日本高度依赖中国,不止是半导体,连光伏、通讯、军工都离不开。 以前中国不动,他们装作看不见;中国一动,他们立刻跳出来喊“经济胁迫”。 问题就出来了:别人卡你,就是规则;你保护自己,就是武器? 这逻辑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面前都站不住脚。 中国没有封锁,没有禁止,更没有搞单边制裁,只是制定了一个出口许可程序,说白了就是“你要用,得说明用途、符合标准”。 全世界的战略资源都是这么管的,日本偏偏要把它往“武器化”方向上扯,目的就是把自己造成的产业焦虑甩给中国背锅。 也正因为这样,日本现在的反应才如此剧烈——它不是担心“规则变了”,而是突然发现以前“我们说你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对象了。 日本这波跳脚的根源,说白了就是三个字:真疼了。 过去它习惯站在供应链优势的一侧,技术在手、市场在手,一直觉得自己稳坐上游位置,中国只是“需要我”的那一方,可这几年现实变了——中国不但能造、能升级,还开始掌握关键资源和核心环节,尤其是镓、锗、石墨这些材料,日本离开中国就断线。 这种位置转换,让它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有被卡的一天。 所以当中国依法按规则实施许可,日本这边的产业立刻发紧,半导体厂担心断货、汽车厂怕延迟量产、电子产业怕供应不稳。 明明是依赖太深造成的结构风险,日本政客却硬要把锅扣到中国头上,摆出一副“我痛我有理”的姿态,把经济规律强行扯成安全威胁。 可问题是——中国并没有干他们当初干我们的那些事,没有搞突然切断,没有搞针对制裁,更没有点名封锁某个国家。 反观日本,自家手里掌握的高端制造设备,从刻蚀、清洗到检测,向对华出口哪次不是“审批制”? 他们自己搞出口限制时说得冠冕堂皇:“国家安全”“供应链稳定”“技术外泄风险”,可中国用同样的逻辑保护资源,立刻就变成“武器化”。 这下子就不难看出来,日本这话不是讲道理,而是讲情绪:我可以,你不行。 更关键的是,日本心里比谁都清楚——它对中国的依赖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写在账本上的。 中国是它最大贸易伙伴,它的汽车、精密元器件、电机设备、化工材料都靠卖中国挣钱,旅游业、零售业、家电产业更是吃中国游客的红利吃了十几年。 换句话说,中日经济关系不是“日本给中国机会”,而是互相把对方绑进产业里,可偏偏日本政客喜欢装作自己不依赖,把合作说成恩赐,把约束当成冒犯。 所以小野田纪美那句“动不动就拿经济当武器”,说的是气话,更是心虚。 因为一旦承认中国的举动合法、合理、合规,他们就必须面对一个让人难堪的事实:多年来他们一直在玩经济武器,而现在轮到别人有能力保护自己了。 说到底,日本真正不适应的是——时代变了。 他们的问题恰恰在于,它心里从没把中国当作平等的存在,一旦中国开始按同样的方式应对,它就觉得“失控”“被冒犯”“被针对”。 可现实不会因为它的情绪而改变,未来的规则是相互尊重,而不是谁喊得大声谁有理,这一点,日本迟早要学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