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南非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已经正式开始召开了,虽然还没有进行合影,但从现场的实况图可以看到中方以及日本的位次。那么如何对此进行解读呢? 作为首次承办 G20 峰会的非洲国家,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坐在正中间是天经地义的主席国待遇,这和以往任何一届峰会主席国居中的惯例都能对上,比如 2023 年印度峰会时莫迪也是稳坐 C 位,毕竟得让东道主有统筹全局的排面。 他右手边第一个安排非盟负责人,这事太好理解了 —— 非盟是 2023 年印度峰会上才正式加入 G20 的新成员,2025 年是头一回以正式身份参会,南非作为非洲 "领头雁",肯定要把自家 "新伙伴" 推到显眼位置。 这既是给非盟撑场面,也是在凸显本次峰会 "非洲议题优先" 的基调,毕竟 G20 里占全球 85% 的 GDP 总量,现在终于有了更完整的非洲声音。 而右手边第二个给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看似意外其实合理,澳大利亚虽然 2024 年 GDP 只有 1.8 万亿美元,在 G20 里排第十四,但它和南非同属南半球资源型经济体,两国在矿产出口和农业合作上往来密切,加上澳大利亚一直想在亚太和非洲之间找平衡,这个位置算是给足了呼应。 紧接着澳大利亚的就是中国,这个位次含金量确实不低,即便不是最高级别出席,依然能排在右侧第三,这背后全是硬实力在说话。 2024 年中国 GDP 已经冲到 18.9 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五分之一,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 30% 左右,比美国和欧盟加起来还多,这种经济分量根本藏不住。 更关键的是中南关系摆在那,中国已经连续 16 年是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 年双边贸易额突破 550 亿美元,占中非贸易总额的近五分之一,中国对南非的直接投资存量超 250 亿美元,还帮当地创造了 20 多万个就业岗位,这种实打实的合作基础,让南非不可能把中国往后排。 要知道 2017 年德国 G20 峰会时,中国就因为经济体量和全球贡献排在核心位置,这次南非的安排不过是延续了这种 "实力说话" 的逻辑。 再看中日之间隔着法国、德国和印尼这三个 "缓冲带",这里面的门道更有意思。法国和德国分别是全球第七和第三大经济体,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它们的位置既要体现欧洲分量,又要和右侧的亚太国家形成平衡,把它们插在中间再合适不过。 印尼虽然 2024 年 GDP 只有 1.4 万亿美元,排第十六,但作为东南亚第一人口大国,在东盟里话语权不小,而且一直积极参与金砖合作,这个位置也算是对新兴市场的兼顾。 至于中日之间的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倒挺符合当下的双边状态 —— 日本 2024 年 GDP 已经跌到 4 万亿美元,被德国反超落到第四,经济上还得依赖中国市场,丰田少了中国配套厂每月就少产 9 万台,索尼四成传感器要靠华东封装。 但政治上又时不时搞点小动作,这种 "想靠近又不敢贴太近" 的矛盾,正好被这三个座位隔开了,既不会显得刻意疏远,也没给过度热络的机会,不得不说南非的礼宾团队太懂拿捏分寸。 左手边的排序同样有迹可循,巴西总统卢拉坐第一位,因为巴西是上一任主席国,"三驾马车" 的延续性得照顾到,这是 G20 的老规矩了。 后面跟着加拿大、欧盟、印度和意大利,基本是按照 "发达国家 + 区域组织 + 新兴市场" 的组合来排布,印度虽然 2024 年 GDP 冲到第五,但毕竟是在左手边,和右侧的中国比起来,还是差了半个身位,这也暗合了两国在全球经济中实际影响力的差距。 说到底,G20 的座次从来不是简单的字母排序,而是主席国对各方实力、关系和会议主题的综合解读。 中国能在非最高级别出席的情况下拿到高位次,靠的是经济分量和合作基础;中日之间的间隔,是多边场合对双边关系的微妙平衡;而非盟的靠前位置,则是新兴力量崛起的直接体现。这些位置摆得清清楚楚,比任何声明都更能说明谁在全球经济里真正有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