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齐白石在北京购置了一四合院,想要找一个看门人。一个晚清老太监主动上门,提出:“我不要一份工钱,免费帮你看门。” 老太监无怨无悔干了20多年,临辞前提出:“能否给我几幅画做留个纪念?” 1962年,六十二岁的齐白石已经在北京这地界摸爬滚打了八九年,这时的他早不是当年那个在此地举目无亲的木匠,而是名动京华的大师,不仅在画坛站稳了脚跟,口袋里也有了那个底气,哪怕在寸土寸金的京城,也能利落地在跨车胡同置办下一处宽敞的四合院。 有了宅子,还得有守得住这份清净的人,那时候的齐家大院,门槛都要被踏破了,每天想进门的,有真心求画的,有想拜师学艺的,更少不了一些三教九流想要攀附名利的闲杂人等,齐白石不胜其烦,画笔都握不安生,只想找个能把这喧嚣挡在门外的“铁门栓”。 可这招聘告示贴出去,来的人虽多,心思却都在怎么偷师学画上,哪有人真愿意给你看大门,偏偏这时候,尹春如来了,这人瞧着一身儒雅气,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干粗活的,一开口更是惊人,不仅不要工钱,还要免费给齐白石看家护院。 齐白石起初也纳闷,这天上掉馅饼的事能信?细问之下才知晓,这尹春如的来头可不小,曾是清宫里的太监,后来分到了肃亲王善耆的府上当差,在王府里那二十多年,他别的没练,就练出了一双在人堆里打滚的火眼金睛。 主子眉头一皱,他就知道谁要倒霉;嘴角一挑,他就晓得喜事将近,这么一位在王府风雨里练出来的“人精”之所以愿意屈尊来当个门房,嘴上说是因为早年在宫里当差时偷看主子藏画被打,心里落下个对艺术的念想,想沾沾齐大师的仙气。 齐白石看这人实在诚恳,便信了,谁知这一用,竟成了两人长达二十多年的莫逆之交,这尹春如上了岗,那是真把自己以前在王府伺候人的那一套本事,全都用在了“挡人”上,别看他平日里在门口小凳子上一坐,见谁都客客气气,真要遇上那胡搅蛮缠想硬闯的。 他比谁都硬气,有回两个商会的人咋咋呼呼要往里冲,叫嚣着“知道我是谁吗”尹春如淡淡一句“知道是谁才不能进”就把人晾在了外头,遇到那实在是讲不听的,这老爷子甚至能用身子死扛,哪怕额头磕出大包也不肯退半步。 为了给齐白石挡麻烦,他在1939年还想出个奇招,直接在门口贴上“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的条子,这一挡不知道给后院那位一心作画的老人挡去了多少的是非,外人看这主仆俩,只道是忠仆护主,却不知这深宅大院里,还有一套外人不懂的默契“生意经”。 尹春如这人绝不是死心眼,他平日里除了看门扫地,最留心的就是齐白石扔在废纸篓里的那些画,起初齐白石也不解,后来这老太监也不藏着掖着,坦言说自己虽是门房,但也想学画,顺道还能拿着这些废画应付那些难缠的求画者。 齐白石也是个通透人,干脆以后每个月就把自己几幅得意的画作送给他,名为赠予,实则是变相发了“工资”这下尹春如的小日子也滋润了,他这看门人的小屋,甚至成了齐白石画作的“二级市场”。 遇上合适的客人,他先把人请进自己屋里喝茶,顺势拿出这些攒下的画作问一句“我这也有,您要不”就这么着,老太监靠着齐白石的墨宝,把晚年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平日里,齐白石没事也拎着酒菜去门房找他,两人没大没小地喝酒聊天。 哪里还有半分主仆的样子,分明就是两个在这乱世里抱团取暖的老伙计,这一晃眼就是五十年代,尹春如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身子骨大不如前,只得向齐白石请辞,这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两人早已心照不宣。 临别之际,齐白石感念他这么多年的遮风挡雨,想给些钱财,这倔老头却依然分文不取,他对齐白石说,自己守了二十多年的门,也看了二十多年的人情冷暖,算是开了眼界,如今要走,只要几张先生的真迹留个念想。 这话要是旁人说,或许是客套,但在尹春如嘴里,那是真心话,齐白石当即挥毫,挑了最好的纸,画了最用心的画,郑重地盖上印章,两人心里都明镜似的,这一别,怕是这辈子再难相见,那份既像主仆又像知己,既有情义又含生计的缘分,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信息来源:千祝文化网——晚清太监给齐白石看门,每月给几幅画当工钱,后来混成书画圈名人;齐白石艺术研究院——齐白石书画院院长-少白汤发周分享:李燕谈齐白石的看门人-老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