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发动的,德国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的

若南光明 2025-11-22 16:27:1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发动的,德国失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发动的,结果失败了。现在战败国德国又想与俄罗斯开战,难道德国又想做战败国吗? 波兰与俄罗斯边境的森林里,德国“豹2”坦克的履带刚碾过深秋的枯叶,车载电台里还响着北约联合军演的余音。 这不是俄罗斯的导弹先抵近边境,是柏林的决策层主动把地图上的“安全缓冲区”,画成了火药桶的引信。 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瑞斯在《法兰克福汇报》的专访中,用“未来几年可能爆发战争”的判断,给欧洲的深秋又添了层寒意。 面包店的橱窗里摆着充足的碱水面包,居民楼的电表数字平稳跳动——普通德国人并未身处生存危机,政府却忙着给坦克加油,这场景像极了百年前的夏天。 一战结束时,鲁尔区的饥民攥着贬值的马克,连黑面包都换不来;战败的耻辱刻在魏玛共和国的每一页档案里。 二战更让这个国家碎成拼图:700万家庭失去亲人,120万人成了没有国籍的流浪者,东德家庭曾在阁楼架设自制天线,只为偷瞄西德的电视画面——那道墙,隔开的不只是领土,还有活着的尊严。 这些教训没被遗忘,只是被迷彩服盖住了。 波罗的海联合军演的硝烟刚散,德国国防军就把指挥部设在了波兰马尔堡,距离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仅120公里。 军事动作背后,藏着工业齿轮卡壳的焦虑。俄乌冲突切断了俄罗斯天然气管道后,德国工业的血管就开始缺血。 巴斯夫的路德维希港工厂停产后,工程师们带着图纸飞往中国湛江;西门子的财报上,45亿欧元亏损数字刺眼——那些曾让德国骄傲的“隐形冠军”,正拖着产业链寻找新土壤。 断了能源的路,就得找新的财路。军工企业成了新的发动机。 莱茵金属的生产线24小时运转,订单排到2027年;克劳斯-玛菲·韦格曼的“拳师犬”装甲车订单,从欧洲卖到中东——炮弹的爆炸声,成了这些企业的点钞机提示音。 “以战养战”的剧本,历史上从不缺演员,缺的是愿意喊停的观众。 美国则在幕后递着剧本。德国的F-35战机需要美国发动机,爱国者导弹依赖美国雷达——核心武器的钥匙,始终攥在五角大楼手里。 美国防长奥斯汀在布鲁塞尔的发言很“委婉”:“希望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翻译过来就是:你们出钱,你们出兵,我负责鼓掌。 德国政府配合得很默契。总理默茨绕开“债务刹车”法案,把军费预算从GDP的2.1%往3.5%推,这笔钱本该用来翻新科隆大教堂的尖顶,或者给柏林医院添置新的核磁共振仪。 欧盟的权力真空,让德国看到了机会。英国脱欧后,法国经济增长卡在1%,柏林觉得该自己拿“欧洲防务”的方向盘了。 “天空盾牌”防空系统的预算里,德国掏了三分之一;5万人快速反应部队的组建计划,将军旗插在了欧盟决策的中心。 但欧盟不是德国的后花园。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说“不”,斯洛伐克议会否决了对乌军援提案——想用坦克换支持?东欧国家记得,上一次德国坦克开进时,带来的不是安全。 俄罗斯的反制也来得直接:稀有金属出口管制让德国车企的芯片库存见底,宝马、大众的生产线停了三分之一;西门子、博世在俄资产被冻结,账本上又多了一笔坏账。 德国想“脱俄”,却像要拔掉自己的三颗牙:能源、原材料、市场——缺了这三样,“德国制造”的标签还能贴多久? 国内的裂痕早就显现。柏林洪堡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举着“不要义务兵役”的标语;慕尼黑啤酒节的帐篷里,老人对年轻人说“别信政府的鬼话,我们当年就是这么被送上战场的”。 政府喊着“安全优先”,民众盯着养老金账户——军费从教育、医疗里挤,就像从面包上切走奶油,疼的是每个家庭。 2023年以来,德国国防预算的曲线一路向上,目标是GDP的3.5%。 钱从哪来?社民党议员在议会质问默茨时,财政部长的回答含糊其辞——答案其实写在医院的排班表上:护士又少了,手术要排队;写在学校的黑板上:新教材采购计划被搁置。 和平主义不是口号,是刻在德国宪法里的承诺。1949年《基本法》写着“永不重蹈战争覆辙”,现在这些字正被军费预算表覆盖。 三次站在战争边缘,前两次的代价是废墟和眼泪。这一次,难道要拿工业根基和民众福利做赌注? 跟着美国的地缘棋盘走,不顾自家工厂停工、民众抗议,局势一旦失控,德国会是第一个被烧焦的棋子——不是对手太强,是自己把后路堵死了。 这个以“理性”“反思”为傲的国家,这次却像个赌徒,押上所有筹码追涨“战争概念股”。 选择扩军不是别无选择,是军工复合体的游说、美国的施压、权力欲的膨胀,把方向盘往悬崖边推。但历史早写好了答案:战场上没有赢家,只有墓碑。 如果德国还想当欧洲的“稳定器”,就该明白:“以战止战”是谎言,“靠军火发财”是饮鸩止渴。 三次靠近战火,前两次的伤疤还在流脓。这一次,该踩刹车了。

0 阅读:0
若南光明

若南光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