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劫囚大嫂”不是传奇,而是把犯罪浪漫化的猎奇闹剧】当我们为“复仇爽文”

红星新闻 2025-11-22 14:37:55

【评论丨“劫囚大嫂”不是传奇,而是把犯罪浪漫化的猎奇闹剧】 当我们为“复仇爽文”“黑道传奇”拍手叫好时,是否也在默许对法律的轻蔑、对暴力的暧昧、对他人隐私的消费?据新京报报道,11月18日,柬埔寨发生一起劫囚案,警方当日成功抓获6名越南籍囚犯及一名协助脱逃的越南籍女子。事发后,这名越南籍劫囚女子因高颜值引起关注。然而,事件相关画面在网络传播后,该劫囚女子竟被一些自媒体编撰成了广西来宾籍女子冯静,称她是“江湖最后的大嫂”。原本毫无关系的两人,就被拼凑成影视剧一般的桥段:“父母为彩礼把她嫁给老头”“逃婚到越南”“认识了大哥”,接着“大哥有难带枪劫狱”,最后“为爱亡命”……配上悲壮的音乐和四处剪辑的照片,漏洞百出的“劫囚大嫂”就这么出炉了。随后本人也出面辟谣:她手持身份证在其经营的门店前露脸辟谣,称网传内容不实,她没有视频讲述中的经历和遭遇,目前其在柬埔寨进行的是合法经营,并已报警。当事人所在的兴宾区委宣传部,也向媒体证实了这一说法。别人的人生被编排成自媒体的剧本,是一种赤裸裸的隐私侵害。在流量逻辑的驱动下,个人信息被随意拼接、照片被反复转发,未经核实的细节被无限放大,当事人被强行推到聚光灯下,被围观、被评判、被消遣。隐私边界在流量狂欢中被一次次踩踏,个体尊严被肆意消解为短视频的“素材”。 而且这种编排出的所谓“传奇”,也暗藏了一种藐视法律的价值预设——把严重的暴力犯罪当成可以随意虚构、任意浪漫化的故事,把“劫囚”这种对公共安全与法治底线的公然挑战,包装成轻飘飘的传奇情节。久而久之,人们面对违法行为的敏感度可能被稀释,对事实与法律的边界认知也可能被模糊,甚至开始把“犯法”当成一种可供娱乐的元素、一种可以拿来讲段子的笑料。 事实上类似的谣言并不少。据检察日报报道,今年5月初,一条“女子为报复家暴丈夫喂猪饲料被判无罪”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评论区不乏有人为女子“零代价爽文式复仇行动”叫好,甚至表示“这招可以学,专治坏男人”。 这二者其实有类似之处:都是用虚构的“爽感叙事”替代真实的法律逻辑,把本应被严肃对待的法律议题,改写成情绪宣泄的舞台。在“劫囚大嫂”的故事里,违法被浪漫化成“亡命爱情”;在“喂猪饲料被判无罪”的谣言中,暴力被包装为“正义复仇”。它们迎合的,正是一种对规则失去耐心、对程序缺乏尊重、却热衷于情绪快感的非理性心态。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叙事中获得“爽点”,真正的法治精神便被边缘化,理性的判断被裹挟而去,取而代之的,是对越界行为丧失基本的敏感与判断。 因此,对于这些谣言,人们不能无动于衷。平台首先应当强化内容审核机制,对明显虚构、恶意剪辑、煽动情绪的内容及时进行处理,而不是对流量装聋作哑,把“算法推荐”当作挡箭牌。平台需要采取措施,既保护可能被误伤的当事人隐私,也维系基本信息秩序与公共信任。 公众也应当有所警醒,从价值观层面重新审视自身的“围观姿态”:当我们为“复仇爽文”“黑道传奇”拍手叫好时,是否也在默许对法律的轻蔑、对暴力的暧昧、对他人隐私的消费?人们应当明白,真正值得珍视的,不是猎奇带来的刺激,而是尊重事实、敬畏法律,这或许没有那么吸引眼球,却是社会赖以运转的逻辑和底线。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宁亍

宁亍

2
2025-11-22 17:07

于法,她万死不辞,于情,她重可歌可泣。她的罪自有惩罚,她的勇是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