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奇怪,二战的时候,日本人都没打下中国,怎么会去轰炸美军的珍珠港,难道日本没有一个明白人?答案很讽刺:日本海军大部分人都知道日本打不过美国佬。 在最初讨论偷袭计划时,持反对意见者不在少数。然而,彼时的日本已陷入绝境,除了铤而走险,他们别无他法。战事的紧迫,已将他们逼至疯狂的边缘。日本最初对中国发动侵略,本预期能在短短数月内结束战斗,却不料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愈发坚定,将他们牢牢牵制在了战场上。 1941 年美国对日本实施全面石油禁运,这一下就掐住了日本的命门。当时日本 90% 的石油都靠进口,禁运之后国内储备只够撑一年半,而在中国战场的消耗还在每天蹭蹭涨。 日本陆军一直喊着 “南下” 抢占东南亚的油田,可海军心里清楚,南下必然触碰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等于直接宣战。 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早年在哈佛留过学,还当过驻美武官,比谁都明白美国的工业实力 —— 当时美国一年能造 150 艘航母,日本顶多造 15 艘,这种差距根本不是靠战术能弥补的。 但石油危机把日本逼到了死胡同。陆军在中国大陆陷了四年,占领区的资源根本榨不够战争开销,华北的煤矿产量连预期的三成都达不到,钢铁缺口更是越来越大。 东条英机内阁上台后,陆军势力彻底压过海军,喊出 “要么获取资源,要么亡国” 的口号。海军虽然反对,却拿不出替代方案,总不能真的从中国撤军吧?那种情况下,撤军在日本政坛等于 “叛国”,谁提谁就得下台。 更要命的是日本内部的战略迷思。1938 年武汉会战之后,日本已经意识到短期内打不垮中国,可 “速胜论” 的余毒还在,不少人觉得只要拿下东南亚的资源,就能 “以战养战” 拖垮中国,再回头跟美国谈判。 山本五十六就是这种心态,他制定珍珠港偷袭计划时就说过,这不是为了打赢战争,而是要打疼美国,让对方愿意坐下来谈,给日本争取两年的资源掠夺时间。这种赌徒式的想法,成了当时日本高层的共识。 还有情报上的误判在推波助澜。日本情报部门估算美国海军恢复战斗力需要半年,可实际上美军在珍珠港事件后三个月就开始反击。 他们还错估了美国的战争决心,以为美国民众会像一战时那样反对参战,没想到偷袭反而让美国上下空前团结,罗斯福总统的宣战演讲只用了三分钟就全票通过。 海军省的一份内部报告后来披露,当时有人算过,就算偷袭成功,日本最多能维持半年的优势,之后必然被美国的工业产能碾压,但这份报告直接被陆军压了下来。 山本五十六在偷袭前给朋友写信说 “我已明知此战必败”,可还是带着舰队出发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疯狂,本质上是日本扩张野心和现实实力的严重脱节。他们既不肯放弃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又想抢占新的资源产地,最后只能抱着侥幸心理去挑战比自己强得多的对手。 这场看似荒唐的决策背后,是资源匮乏的焦虑、军种之争的内耗,还有对自身实力的误判。那些海军高层的清醒认知,在国家机器的惯性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整个日本被拖进毁灭的深渊。 因此,日本偷袭珍珠港并不是因为愚蠢,而是被逼到悬崖边,中国战场拖得他们油尽灯枯;美国的禁运断了他们的命脉;内部军国主义让他们无法后退,明知道是死路,却只能往下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