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英雄连长,带领自己的连队抵御美军王牌骑一师长达三天四夜,成功阻击了敌人29次进攻,歼灭敌人1200多人!他就是“一级战斗英雄”张永富! 1951年10月的朝鲜临津江东岸,硝烟裹着秋风笼罩严岘山,美军攻克天德山后,志愿军第47军右翼防线出现缺口。 272、严岘山等高地孤立突出,腹背受敌,这些高地一旦失守,整个防线将彻底崩盘。 负责进攻的美军王牌骑一师5团虽久攻孤立的272高地未果,但坚守的415团已伤亡惨重,防线濒临失守。 10月5日清晨,139师师长颜德明、政委晏福生将416团5连连长张永富召至指挥所。 这位黑龙江方正县的共产党员攥紧拳头接令:率全连接替415团防务,坚守严岘山。 当张永富带着240余名战士抵达阵地,才察觉局势远比预想凶险: 美骑一师8团南下增援,7团攻占侧翼高地,严岘山侧后完全暴露,对面338.1高地上的美军炮火已瞄准阵地,我方地势全面被动。 10月6日黎明,美军坦克抵近阵地发起猛攻,得到增援的美骑5团火力全开,阵地在炮火中烟尘弥漫。 5连1排首当其冲,激战整日仅剩5名伤员,被美军死死包围,夜色降临,不擅夜战的美军暂停进攻,但被困战士危在旦夕。 张永富与指导员庞殿臣当即决定救援:将司号员、卫生员等后勤人员全部编入5班,组成突击队由班长吴连义带队。 阵地表层的松土被炮火翻犁得足有十几厘米厚,突击队员借着夜色匍匐前移,距美军哨兵十余米时,吴连义挥手示意,十几颗手榴弹同步砸向敌群,战士们趁乱突入阵地。 撤退时美军火力封锁退路,吴连义身中三弹倒在战壕口,17岁的李代相眼疾手快,背起这位一米八的班长冒死突围。 这场救援,13名突击队员牺牲10人,最终将5名战友从绝境中救出。 美军羞怒交加,10月7日调集整营兵力,配属6架野马式战斗机再度猛攻,终于占领2排阵地。 一名美军中校甚至冲到前沿,指挥4挺重机枪构筑火力点,密集弹雨压得5连战士抬不起头。 已负伤的4班班长张良图见状,带两名战士从战壕反冲击,刚拐过弯便与一个班的美军遭遇。 他大喊:“卧倒!”拉燃手榴弹扑向敌群。 爆炸声中,其部下吴胜斌红着眼从侧战壕冲出,一枚反坦克手雷精准投掷,美军中校当场毙命,机枪手弃枪逃窜。 美军彻底疯狂,将骑一师全部炮兵群调至此处,炮火密度陡增数倍,此时美骑5团再获一个营增援,以两个营兵力多路冲锋。 5连伤亡剧增,3排7班12人仅剩2人,战斗减员持续加剧。 危急时刻,2排机枪手范洪亮发挥奇效:他提前构筑的6个发射孔派上用场,打一梭子便换一处阵地,美军炮火始终无法锁定目标,凭这套战术毙伤大量敌人。 10月8日,5连能战斗的官兵已不足50人,张永富与庞殿臣召集众人,大家烧毁随身信件、照片,立下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 两人带头冲锋,剩余战士紧随其后,与美军反复拼杀15次,阵地几易其手后终被夺回。 当晚清点人数,全连仅存18人且人人带伤,弹药耗尽。 张永富将这18人编为一个班,自任班长、庞殿臣任副班长,捡拾美军遗留装备准备最后一战。 就在此时,团侦察股长率人抵达,带来撤退命令——他们已圆满完成防御任务。 这场三日四夜的血战,5连打退美军一个团29次冲击,歼敌1200余人(含一名副团长),240余人的连队仅18人生还。 战后荣誉加身:5连荣立集体特等功,张永富、庞殿臣均获特等功,前者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后者为二级战斗英雄; 5班及另一个班获集体一等功,9人获个人一等功。 当月,47军涌现两个特等功5连且连主官均为战斗英雄,这在志愿军战史上绝无仅有。 这场战斗的价值远超伤亡数字,严岘山作为47军右翼的“战略门闩”,张永富率部坚守此处,死死封堵美军突破路线,为整条防线争取了调整部署的关键时间。 张永富明知救援代价巨大仍执意行动,是“不丢下一个战友”的战友情谊;张良图舍身炸敌,是“以命换胜”的血性担当;18人弹尽粮绝时,张永富自降为班长坚守,是对阵地的绝对忠诚。 他们的荣誉绝非偶然,集体特等功的勋章上,镌刻着200余名官兵的鲜血与牺牲。 现在再看严岘山的战斗,不是要渲染战争的残酷,是要记住这群人的付出。 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父母妻儿,可穿上军装就成了挡在祖国面前的墙。 张永富和他的战士们用生命证明,所谓王牌部队,不是靠装备精良,是靠骨头硬、信念坚。 英雄从未远去,阵地永远屹立;那些血洒疆场的忠魂,早把精神刻进了民族的脊梁。 【评论区聊聊】如果是你,身处那样弹尽粮绝的阵地,会有怎样的抉择? (信源:让美国人老实坐回谈判桌:志愿军炊事班与美一个连搏杀8小时——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