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战功不多”却为何能当元帅?1955年授衔前,叶剑英提出让衔,却被毛主席否

古史 2025-11-20 17:50:00

叶剑英“战功不多”却为何能当元帅?1955年授衔前,叶剑英提出让衔,却被毛主席否决!那为什么叶帅几乎没有指挥过大规模作战,却能位列十大元帅呢?   1897年,叶剑英出生在广东梅县雁洋堡的一个小商家庭里。   那时候的中国,到处是列强的枪炮,遍地是受苦的百姓,少年叶剑英看着这一切,心里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跟着孙中山搞革命,亲手参与创建了黄埔军校,在东征北伐的战场上摸爬滚打。   可打了几年仗,他渐渐看清,旧军阀的混战救不了中国。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到处捕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叶剑英却在这时做出了人生中最关键的选择:   经周总理同意,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里潜伏。   南昌起义爆发后,他靠着自己的职位巧妙周旋,劝国民党将领张发奎放弃追击起义军,还把我党掌握的第四军教导团顺利带进广州,为后来的广州起义埋下了伏笔。   广州起义前,叶剑英更是显出了过人的谋略。   他看出粤桂军阀争夺地盘的矛盾,故意给张发奎出主意,让敌军主力开赴西江前线,上演了一出“调虎离山”。   等敌军主力一走,广州城里只剩下他暗中保护的教导团和警卫团两支革命武装。   1927年12月11日凌晨,起义枪声打响,叶剑英作为副总指挥,和叶挺、张太雷等人一起指挥战斗,把红旗插上了广州城头。   这场起义虽然最终失败,却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广州起义的枪声平息后,叶剑英又马不停蹄投入到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为红军建设出谋划策。   1935年长征路上,一场更大的危机悄悄逼近,张国焘依仗自己人多枪多,想搞分裂,还偷偷发了密电,要对党中央下手。   当时担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无意中看到了这封密电。   他一看内容,冷汗都冒了出来——这要是晚一步,红军就得自相残杀,革命的火种可能就灭了。   叶剑英没敢耽搁,带着密电就往党中央驻地跑,连夜把情况报告给了毛主席,党中央立刻决定率领红一、三军团北上,连夜脱离了险境。   后来毛主席摸着自己的脑袋,跟人说:“没有叶剑英,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周总理也说,这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955年,人民军队要第一次评军衔,评衔前,叶剑英主动找到党中央,诚恳地说:“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他觉得自己长期做参谋工作,大多在后方,那些在前线出生入死的同志更该得这份荣誉。   授衔那天,他正忙着筹备辽东半岛的抗登陆战役演习,没能去现场,等知道党中央没同意他的让衔请求,还是像往常一样踏踏实实干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华南地区的剿匪、土改,后来又长期主管军队的训练和院校教育,办起了军事科学院,为军队现代化搭起了架子。   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天,叶剑英就想到了邓小平。   他派儿子悄悄开车把还在住院的邓小平接到玉泉山,两人见面时,邓小平一声“老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那时候“两个凡是”的阻力很大,叶剑英没管这些,又把邓小平安排到西山住下,就在自己住处旁边,还特意让办公室主任每天把文件送过去,让邓小平熟悉情况。   在他和陈云等老同志的推动下,1977年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全票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   后来他又主持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为“一国两制”打下了基础。   叶剑英没指挥过多少大兵团作战,凭啥评元帅?其实评军衔不单单看战场上杀多少敌人,更要看对整个革命的功劳有多大。   叶剑英是黄埔军校的创建者之一,是广州起义的领导人,长征时救了党中央,建国后建军队,转折时扶立改革核心,这每一件都是关系革命成败的大事。   毛主席说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评价说到了根上。   他的“不糊涂”,不是耍小聪明,是在关键时刻能看透形势,敢担风险,更根本的是对党的忠诚,对老百姓的牵挂。   这种功劳,不比在战场上歼敌万余人小。   真正的英雄,从不是站在聚光灯下的常胜将军,而是在历史迷雾中辨方向、于生死关口挺脊梁的掌舵人。   叶剑英用一生证明,忠诚从不是口号,而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是功成后的谦退不争,是转折时的高瞻远瞩。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真正的英雄,是战功赫赫的猛将,还是关键时刻定乾坤的智者? (信源:叶剑英:重大关头三次挺身而出|党史百年·天天读——长沙消防)

0 阅读:709

猜你喜欢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