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我军截获了一匹战马,然而当贺龙在得知这匹马的特征后,心中大惊:“宁愿损失一个师也要找到马的主人!” 1947年4月的陕北黄土塬上,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午后的沉寂,贺炳炎正赶往第一纵队指挥部上任,半道上忽然撞见一队国民党保安团士兵。 他勒住马缰绳高声问话,对方刚反问口令,贺炳炎就察觉不对——两边的口令对不上。 保安团士兵瞬间拉开枪栓,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贺炳炎反应极快,翻身滚下马来钻进路边沟壑,借着地形掩护脱身。 保安团没抓到人,不甘心地牵走了他的马和骡子。 消息传到贺龙耳朵里,这位老总急得直拍桌子,当即对部下吼出一句震彻军营的命令:“我宁失一个师,也不能失一个贺炳炎!” 全军立刻动员起来准备营救,没人想到贺炳炎早已绕路赶到了指挥部。 没过多久,他就和张宗逊、廖汉生一起,带着部队打下了蟠龙镇,把国民党整编第一六七旅的6700多人全收拾了,当初被牵走的黑骡子也跟着大批军需物资一起缴了回来。 谁能想到,这位让贺龙如此看重的将领,早年只是湖北农村一个苦孩子。 1913年出生的贺炳炎,9岁就跟着父亲去煤矿背煤,后来又学过裁缝、打过铁,打铁时抡大锤的日子,练出了他一身力气,更磨出了不服输的坚韧。 1929年,16岁的他跟着当红军的父亲找到贺龙,一见面就说要参军打仗。 贺龙见他年纪小,本想劝他再等等,他却当场翻了个筋斗,攥着拳头说:“我有的是力气!” 参军后的贺炳炎,很快就凭着敢打敢冲的劲头出了名,有一次骑兵连偷袭一座空城缴了一批战马,撤退时发现司务长没跟上来。 贺炳炎二话不说,翻身上马就往回冲。 此时敌军已经进城,街上到处都是搜捕的士兵,他飞马穿过街巷,一眼就看见司务长正在店铺前算账。 没等对方反应过来,贺炳炎一把将人搂到马上,抽出腰间大刀左右挥舞,刀锋劈落之处,敌军纷纷避让,他就这么带着人从枪林弹雨中冲了出来。 这事传开后,大家都叫他“红军中的赵子龙”,贺龙更是把他当成块好料精心培养。 1935年冬天的瓦屋塘战斗,成了贺炳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当时他带着十五团攻打东山,敌人的火力异常凶猛。 好不容易拿下阵地,战士们却发现贺炳炎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右臂已经被炮弹炸得骨头全碎了。 战地医院连像样的手术器械都没有,最后从老乡家找来一把木工锯,麻醉药更是想都别想。 医生看着他血肉模糊的右臂犯难,贺炳炎醒过来后咬着牙说:“别犹豫,直接锯!关云长能刮骨疗毒,我贺炳炎就不能少条胳膊?” 战士们把他绑在门板上,他嘴里塞紧毛巾,全程没哼过一声,两个多小时的手术结束,毛巾已经被他咬得稀烂,左手把门板都抠出了血印。 手术刚做完,他睁开眼第一句话就问贺龙:“老总,我还能打仗不?” 贺龙红着眼眶捡起他的碎骨,用手帕包好,在全军面前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是咱们共产党人的硬骨头!” 失去右臂的贺炳炎,真就没歇着,后来带着部队过草地,他用左手牵着马,亲自尝遍路边的野草,就怕战士们误食中毒,硬是把全师带出了草地。 1945年去延安参加中共七大,贺炳炎又留下了一段佳话。 见到毛泽东主席时,他条件反射地想敬礼,才想起自己只剩左臂。 他赶紧用左手笨拙地举到耳边,脸上还带着点不好意思,毛主席快步上前握住他的手,摆了摆说:“你是独臂将军,免礼!” 紧接着又感慨道:“中国从古至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没有,只有咱们红军能培育出这样的人才!” 这句话说到了贺炳炎心坎里,也说出了千万红军将士的心声。 从延安回来,贺炳炎带着独臂在战场上更拼了。 宜川战役里,他指挥部队攻占瓦子街,死死堵住敌人的退路,为战役全胜立下头功;荔北战役中,他带着部队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纵深,把敌军防线搅得稀烂; 解放西宁时,他率部一路西进,彻底扫清了当地的反动势力。 1955年授衔,他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上将,后来担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直到1960年病逝,年仅47岁,临终前还在听部下汇报部队训练情况。 雁门关伏击战,他摸清日军运输规律后,选在最隐蔽的山口设伏,一下就干掉500多日军,连国民政府都发了嘉奖令; 在襄北组建独立团时,他带着200多人钻进敌人包围圈,不仅没被打垮,还靠着灵活的战术吸纳群众参军,最后把队伍扩到了1700多人。 失去右臂后,他练出了左手开枪、左手挥刀的本事,甚至能左手写工作报告。 对他来说,身体的伤残从来不是退缩的理由,革命到底的信念才是支撑他的底气。 独臂能擎千钧担,赤心可照万代春。 【评论区聊聊】这样一位拿命拼来的独臂将军,他的故事里哪一幕最让你难忘?你心中最敬佩的革命将领是谁? (信源:哪位开国上将曾单骑闯敌城 获誉“红军中的赵子龙”——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