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日本共同社援引多名政府消息人士称,基于中方意向,恢复日本牛肉对华出口的政府间磋商已中止。 这事儿说意外吧,也不算太意外;但说突然,是真挺突然的。要知道之前两边都谈得差不多了,从检疫标准到牛肉的溯源体系,一轮轮坐下来磨,核心条款都定下来了,早就过了互相拉扯的阶段,都走到最后审核这一步了。 日本农林水产省之前还悄悄透口风,说“今年内重启对中国出口没大问题”,不少日本养牛的都开始琢磨着扩大养殖规模了,结果这下直接被浇了盆冷水。 肯定有人要问,好好的咋就停了呢?别瞎猜是不是啥贸易摩擦,核心就俩字:安全。咱们中国对进口食品的把关,那向来是往细了抠,堪比“鸡蛋里挑骨头”,尤其是牛肉这种风险高的品类,从牛的养殖环节,喂啥饲料、防啥病,到屠宰加工的卫生条件,再到运输路上的温度控制,每一环都得符合咱们的规矩,差一丁点儿都不行。 倒不是说现在日本牛肉本身有安全问题,而是最后审核的时候,咱们中方发现有些细节还没完全对上。比如日本说他们的肉牛能“从牧场追到餐桌”,全程都能查,但咱们要求的一些关键信息,像是牛用过药之后,得等多久才能屠宰的休药期记录,他们的系统还做不到实时同步;还有些屠宰场的消毒流程,跟咱们最新的进口肉类加工要求比,还是差点意思。 咱们中国消费者以前吃过进口食品安全的亏,当年疯牛病那事儿,咱们直接就暂停了好几个国家的牛肉进口,就是为了把风险拦在国门之外。现在标准只可能更严,不可能松下来。不管是日本牛肉、澳洲龙虾,还是欧洲猪肉,想进中国市场,就得按咱们的规矩来,没有特殊通道,更不存在“差不多就行”的说法。 日本那边现在挺着急的,共同社的报道里特意说,他们“好几次试着联系中方,想重新开始谈判”,但咱们中方态度很明确:先把这些细节完善好,啥时候符合标准了,咱们再谈。这可不是刁难,是对14亿中国消费者负责。毕竟吃的东西,真出了问题,光道歉整改根本没用。 其实对咱们中国消费者来说,这事儿没啥影响。现在咱们的牛肉供应早就不是非得指望进口的年代了,国内内蒙古、新疆的肉牛产业做得越来越大,肉的品质不比进口的差,价格还更实惠;就算想买进口的,澳洲、阿根廷的牛肉也一直在超市货架上摆着,有的是选择。 说白了,日本牛肉进中国这事儿“踩刹车”,踩的是咱们的“安全红线”。谈判可以停,但标准绝不会降。啥时候日本方面把该完善的细节都弄好,该落实的规范都做到位了,谈判自然能重新启动。中国市场的大门一直开着,但想进来,先过了“安全关”再说,这规矩,对谁都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