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一提到日本,大家多半只记得它民用产业发达,比如汽车、电子产品做得细致入微。但一旦进入军事领域,日本的这套工业体系立刻就显得跟不上节奏。 坦克、战机的产能都很有限,工厂里生产军备的速度慢得让人着急。很多关键装备还必须依赖美国提供零部件,没有外援,整个组装线就得停摆。 像稀土这种严重影响现代武器制造的金属,日本手里几乎没有,九成以上都从中国进口。日本也想办法去其他国家买矿、回收旧料,可结果是进口没法减少。 只要稀土供给断了,导弹、雷达、驱逐舰的关键部件都组装不出来,武器生产说停就停。 说到能源,日本本土基本不出产石油,全靠海外进口。平时储备看起来还能撑几个月,但真打起来,消耗翻倍,几百艘油轮都得靠远道运输。 这些油轮全要经过中国海军的活动水域,一旦形势紧张,油能不能顺利到港根本没法保证。 运输线安全也令人担忧,日本所有重要物资几乎都要海运,但面对中国潜艇和驱逐舰,日本的海军力量根本不够覆盖广阔海域。 特别是那些靠近冲突前线的小岛基地,很容易在刚开始就被摧毁,物资再多也形同虚设。 内部问题也很要命,说是要增加弹药储备,实际大部分钱都花在美国装备采购上,真正能用于弹药生产的预算非常有限。 日本的军工企业平时订单不多,产能扩展说起来容易,实际却难以见效。这种情况下,军队即使手里有钱,也没法马上增加弹药和武器。 把这些问题连起来看,日本的工业基础、资源保障、运输线安全,全都不在自己掌握里。有人拿乌克兰做比方,说乌克兰能撑那么久靠的是西方陆路援助。 而日本孤悬海外,一旦海上运输卡住,外援也进不了日本。和中国这种资源、工业和运输都能自给自足的体系相比,日本在长期消耗战里就显得特别吃亏。 到最后,根本不是谁战力更强的问题,而是后勤根基决定了这场对抗是不是能坚持到底。 看得出来,南云的提醒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将一个国家安全的难题摆在台面上。日本看起来装备先进,但底子薄、不够扎实,真到了战争关头,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