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谁最强?第一名不死,秦国根本灭不了赵国! 要论战国四大名将的“战力天花板”,李牧的名字绝对绕不开,毕竟能凭一己之力给濒临亡国的赵国续命,还把横扫六国的秦军揍得没脾气的,整个战国没几个。但说“李牧不死,秦国根本灭不了赵国”,就有点把历史当成“英雄救场”的戏码了。要知道,秦国灭赵是板上钉钉的大势,李牧再能打,也扛不住一个国家的系统性崩塌。 先得承认,李牧是真的猛。他最出圈的战绩,是在雁门郡把匈奴人按在地上摩擦,当时匈奴骑兵机动性极强,赵国边防军打了多年都没占到便宜。 李牧一来就玩“憋大招”,坚壁清野好几年,等匈奴人放松警惕,直接拉出十万大军设伏,一战斩杀匈奴十多万人,连单于都吓得远逃,此后十几年匈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这战绩放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骑兵战术的教科书级操作。 对付秦军,李牧更是“专属克星”。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带着大军直扑邯郸,赵国朝堂慌作一团,把在边境戍边的李牧调了回来。他没跟秦军硬碰硬,而是在肥下(今河北晋州)设伏,先袭扰秦军粮草,再回头围歼主力,一战斩首秦军十万,桓齮兵败逃亡燕国。 两年后秦军再犯,李牧又在番吾之战中正面击溃秦军,硬生生把秦国的灭赵计划推迟了好几年。那时候的赵国,早不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鼎盛时期,经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精锐后,青壮几乎断层,能凑出的军队都是老弱混搭,李牧能带着这样的兵赢下硬仗,军事才能确实独一档。 不过把四大名将排个座次,真没法说谁是绝对第一。白起的“杀心”无人能及,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鄢郢之战水淹楚国都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一辈子打下来斩首总数超百万,直接把六国的有生力量打残了。 王翦则是“稳王”,灭楚时坚持要六十万大军,步步为营耗死项燕,灭赵、灭燕、灭齐都是他或他儿子带队,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执行者”。 廉颇虽然晚年有点憋屈,但长平之战前期,正是他靠着“龟缩战术”在长平坚守三年,硬生生把秦军耗得粮草告急,若不是赵王临阵换将,赵括也不会落得“纸上谈兵”的骂名。这四位各有千秋,非要比个高低,本身就脱离了各自的时代背景。 更关键的是,赵国的命门,从来不是缺名将,而是缺支撑名将的国力和靠谱的朝堂。长平之战是赵国的“致命伤”,四十万精锐没了,意味着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断层,军队征兵都只能找少年和老人。 秦国则是另一番景象,商鞅变法后搞“耕战结合”,农民种地有军功赏,士兵打仗有爵位拿,国家粮仓堆得满溢,军队越打越壮。单说粮食,长平之战时赵国撑了三年就断粮,只能向齐国借粮被拒;而秦国从关中调粮,靠着渭水航运源源不断运到前线,这就是制度和国力的差距。 李牧的悲剧,本质是赵国朝堂的悲剧。他能在战场上赢秦军,却躲不过背后的冷箭。公元前229年,秦国再次伐赵,王翦知道正面打不过李牧,就给秦王出主意,派间谍去邯郸散布谣言,说李牧要谋反。 赵王迁本来就昏庸,加上宠臣郭开收了秦国的贿赂,直接一道圣旨赐死李牧。一代名将没战死沙场,却死在自己人手里,听起来荒唐,却是赵国后期的常态,赵孝成王逼走廉颇,赵王迁杀了李牧,国君昏聩、奸臣当道,再强的名将也架不住这样折腾。 就算李牧没死,他也救不了赵国。当时秦国已经拿下韩国,从南面包围赵国,北路还有蒙恬的军队牵制,李牧就算能再赢几场,也只能解一时之困。赵国的粮食不够养兵,人口不够补员,朝堂还在拖后腿,而秦国则是举全国之力灭赵,这种全方位的差距,不是一个将领能弥补的。就像长平之战后,赵国靠廉颇、李牧偶尔赢几场,但始终没法恢复国力,只能是“苟延残喘”。 说到底,战国末期的统一趋势,是秦国经过百年变法积累的国力、先进的制度和清晰的战略共同推动的。李牧是赵国最后的光芒,但再亮的光,也挡不住太阳升起。四大名将都是时代的佼佼者,但历史从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无数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这或许就是读这段历史最该明白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