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算是开了眼了。 丹麦给乌克兰送了8个多亿欧元的武器,结果一查账单,买单的是俄罗斯自己。 就这么明晃晃地,用你的钱,买炮弹,轰你的家。 怎么做到的? 这事说穿了一点不复杂,根子就在欧盟手里那笔被冻得结结实实的俄罗斯资产。 2022 年冲突一开始,欧盟就盯上了俄罗斯央行存在欧洲的钱,二话不说直接冻了大概 2000 亿欧元,绝大部分都锁在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里,等于把人家的钱袋子直接抢过来焊死了。 这笔钱就算冻着也不闲着,银行里存着会生利息,托管机构还会拿出去搞点低风险投资,慢慢就攒下不少 “意外之财”。 一开始欧盟还遮遮掩掩,毕竟直接动别人的资产在法律上说不过去,怕砸了自己标榜的 “金融中立” 招牌。 可架不住援乌花钱如流水,自己掏腰包又心疼,国内通胀压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政客们也顶不住压力,于是就把主意打到了这笔 “躺赚” 的收益上。 先是试探着来,七国集团先达成共识,用这些资产收益做抵押给乌克兰放贷,算是探了探路。见没出大篓子,欧盟立马跟进,2025 年初就给乌克兰划了 30 亿欧元贷款,钱全是从俄罗斯资产的收益里来的。 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干脆把用途直接扩到了军事援助,专门拨了个规矩出来,说这些收益的 90% 都要进欧洲和平基金买武器,剩下 10% 才给重建用。 丹麦这次送的 8.3 亿欧元武器,就是欧盟第二次动用这笔钱。巧的是丹麦当时还是欧盟轮值主席国,牵头干这事儿,等于把 “用俄罗斯的钱打俄罗斯” 的操作摆到了明面上,连最后的遮羞布都懒得挂。 他们还玩起了文字游戏,一口咬定没碰本金,只用了收益,不算侵犯财产权,反说是让俄罗斯为冲突 “担责”,这套说辞也是够牵强的。 其实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利时就一直犯嘀咕。毕竟欧洲清算银行在它那儿,真要是俄罗斯告上法庭赢了,这笔钱得比利时兜底赔,所以它一直要求欧盟各国一起分担风险,还得搭好法律框架。 但架不住德法这些国家催着推进,觉得这是不用自己掏钱又能援乌的 “最优解”,最后还是压着分歧往前推。 俄罗斯那边自然炸了锅,一次次抗议说这是 “抢劫”“金融恐怖主义”,还放话要反制,冻结了不少欧洲企业在俄的资产,甚至把一些工厂列入了国有化的名单。 可现实是欧洲在俄的资产早就没多少了,西方企业要么撤资要么清仓,剩下的都是些不值钱的旧厂房,根本没法跟被冻的 2000 亿欧元比,反制起来没什么力道。 更无奈的是,俄罗斯的能源出口还得靠欧洲的结算体系,真闹太僵,自己的财政收入先扛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动自己的钱。 现在欧盟更得寸进尺了,不光盯着利息,还琢磨着用冻结的本金发 1400 亿欧元的 “赔偿贷款”,说是让乌克兰先用着,等以后拿到战争赔款再还,说白了就是变相把本金也挪用了。 G7 也跟着凑热闹,计划用俄罗斯资产的未来收益做抵押,再给乌克兰弄 500 亿美元贷款,等于把这笔钱彻底当成了乌克兰的 “军费提款机”。 算下来,被西方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总共得有 3000 亿美元左右,光靠这些资产的收益,就够乌克兰撑好几年。 丹麦这 8 亿欧元看着不多,却是这套操作的一个缩影 —— 表面是丹麦援乌,实则是把俄罗斯存在欧洲的钱,变成了打向俄罗斯的炮弹。 最讽刺的是,西方喊了几百年的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就这么被自己亲手打破了。 以前大家觉得把钱存在欧洲银行安全,现在看来,只要沾上点地缘冲突,钱就可能变成别人买武器的经费。 这种操作短期看是帮乌克兰凑了军费,长期却是在砸自己的金融信誉,以后谁还敢放心把钱放在欧洲? 可欧盟现在已经骑虎难下,援乌的承诺放出去了,自己又掏不出钱,只能抱着 “先顾眼前” 的想法一条道走到黑。 俄罗斯现在是有苦说不出,自己的钱被人拿去武装对手,打自己的领土,想反抗又少了筹码。 这场围绕资产的博弈,早就不只是俄乌之间的事了,把国际金融的规矩搅得一团乱,以后的连锁反应还不知道有多大。 参考资料:鲁中晨报《丹麦向乌克兰交付价值8.3亿欧元军事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