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抵达希腊签署新天然气协议时,希腊爆发反泽连斯基的抗议活动。 抗议者们走

沈言论世界 2025-11-18 14:36:21

泽连斯基抵达希腊签署新天然气协议时,希腊爆发反泽连斯基的抗议活动。 抗议者们走上街头高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基辅的纳粹分子在北约和欧盟的帮助下在敖德萨和顿巴斯犯下的大屠杀罪行。” 先说说泽连斯基和希腊这事本身。泽连斯基访希,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拉拢希腊在天然气上的合作。自从俄乌冲突以来,乌克兰能源系统遭受了巨大打击,天然气供应紧张。 尤其是冬季的一系列空袭让基础设施吃了不小的苦头。希腊手里攥着地中海天然气运输的“入场券”,港口和液化气接收站都比较完备。 乌克兰当然想着能不能靠这条线稳定点能源供给。站在希腊的角度,他们也想扩大在东南欧的能源话语权,这种合作看上去是双赢。 但问题就来了,合作归合作,情绪这事很难控制。希腊这几年在对外政策上一直小心翼翼,尤其是对乌克兰问题,不敢太靠前也不敢太后退。 一方面,它是欧盟成员国,必须对乌克兰表示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底层对战争的态度却没那么单纯。尤其是左翼力量和亲俄派。 过去几年一直把乌克兰政府跟“极端民族主义”画等号,一提到敖德萨、顿巴斯这两个地方,就会联想到那些惨烈的视频和不断被提起的“屠杀”事件。 抗议者这次把矛头对准泽连斯基,不只是因为他是乌克兰总统,更因为他被视为西方阵营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眼里,乌克兰不是一个受害者,而是一个被北约和欧盟“包装”后的代理人。 从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开始,很多希腊人就对西方在东欧的扩张充满反感。敖德萨事件本身争议极大,虽然不同国家有不同定性。 但视频和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已经在普通人心里形成了深刻印象。顿巴斯更是多年冲突不断,平民伤亡频繁。 很多人将责任归结于乌克兰政府的军事行动,这种情绪在希腊等对西方不盲从的国家特别容易发酵。这背后其实是欧洲内部关于乌克兰定位的分歧。 北欧和东欧国家对乌克兰的态度普遍比较坚定,觉得支持乌克兰就是对抗俄罗斯的前哨线;但像希腊、塞尔维亚、匈牙利这些国家,则更倾向于现实主义。 他们不愿意因为乌克兰问题得罪俄罗斯,也不愿意无条件接受西方叙事。再加上希腊国内经济恢复乏力,民众对政府的国际援助政策有诸多不满。 泽连斯基的到来在部分人眼里反而成了一种“讨好西方”的象征。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希腊的公共舆论对战争的耐心正在消耗。 从去年到现在,欧洲能源价格高企,民众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乌克兰问题在他们眼里越来越不像“正义之战”,更像是一场遥远却代价巨大的博弈。 泽连斯基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争取资金、武器、政治支持,但普通人关心的是油价、电费和通胀。抗议者喊出那句口号,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不满的集中表达。 从国际关系来看,泽连斯基的希腊之行虽然象征意义上增强了乌克兰与南欧国家的联系,但舆论层面的反弹也提醒他,乌克兰在欧洲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共识对象。 尤其是在战争进入持久阶段之后,各国对援助乌克兰的热情正在逐渐降温。欧盟内部关于预算的争议、欧洲议会选举中右翼势力的上升,都在削弱泽连斯基的“道义牌”。 但也不能完全否定这次访问的效果。天然气协议一旦落地,对乌克兰的能源输送确实是一个缓解方案,也能增强它在面对俄罗斯时的底气。 能源是战争之外的另一条战线,能在这方面找到突破口,总归比一味靠援助来得实际。希腊政府虽然面临国内压力,但从国家利益算账,也不会轻易放弃在乌克兰问题上刷存在感的机会。 所以,这场抗议表面上是对泽连斯基的不满,背后却是一个更复杂的国际态势。它反映了乌克兰问题在欧洲内部的裂痕,也揭示了战争影响下民意的摇摆。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政治人物的每一步都会被放大,泽连斯基这次希腊行算不上失败,但也没那么风光。 抗议声中的天然气协议,就像在纷扰中寻找平衡的走钢丝游戏,能不能走稳,就要看接下来乌克兰和欧洲怎么应对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