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晚期,汉人识字率超过8成。到了晚清,汉人识字率不到2%。这就是爱新觉罗家族

一起聊聊全球事 2025-11-17 17:47:21

【明朝晚期,汉人识字率超过8成。到了晚清,汉人识字率不到2%。这就是爱新觉罗家族对华夏的滔天罪行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明代江南的识字率有多高?来自西班牙人和朝鲜人的交叉印证西班牙人是阿德里亚诺.德.拉斯.科特斯,朝鲜人是崔溥。巧的是,这两人都是碰上海难,然后在明代中国游历科特斯的记载是天启五年(1625年),崔溥是弘治元年(1488年),相隔了137年崔溥弘治元年(1488年)在海上遇暴风,从济州岛漂到浙江台州临海县,然后从南至北,到达京城,最后再经过辽东陆路,返回朝鲜。其中谈到江南人文化程度说“且江南人以读书为业,虽里闲童稚及津夫、水夫皆识文字。臣至其地写以问之,则凡山川古迹、土地沿革,皆晓解,详告之。江北则不学者多,故臣欲问之则皆曰:‘我不识字。’就是无识人也”津夫应是摆渡船夫,水夫是纤夫、船工之类,都属下层体力劳动者。不仅认字而且学问还不错,对山川古迹,土地沿革都有详细了解,能和朝鲜学者笔谈沟通。西班牙人科特斯的游记,可能还没中译本,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转述科特斯的见闻“中国男孩,哪怕是来自非常贫苦的家庭,不会读写汉字的也极为少见” “大部分人,无论贫富贵贱,鲜少不会读写”从卜正民的概括”更令人惊奇的事实是,文盲在晚明人口中只占一小部分”这应是包括北方在内,文盲率都相当低。至于崔溥说“江北不学者多”,那和科特斯的记载相隔了137年,文化普及从南方扩展到北方,也是合理的。识字率高的基础上,购书藏书也水涨船高。按卜正民的说法“在宋代,万卷藏书对于个人而言几乎是个不可想象的数字、而到了16世纪末,藏书万种以上的私人藏书楼已多达数十座。若按卷数而论,则每种图书又可多达数千卷,则总数又岂止万计?晚明时期,可购之书和购书之人的数量,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明人记载也能和外国人记载印证。江南有些地方普通劳动者,不仅认字,学问程度都很高。张岱在《夜航船序》中说 “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不管怎么说,明代识字率之高相当惊人,尤其明代江南,可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男子绝大部分认字,女子也有相当部分)

0 阅读:0
一起聊聊全球事

一起聊聊全球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