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不装了,应该是战前最后阶段了!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韩国建造核潜艇,将被用于牵制中国! 美国终于把话挑明了,韩国也不再遮遮掩掩了,最近这波操作,像极了战前敲响的警钟。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达里尔·考德尔罕见放话:韩国将建造核潜艇,而且明确点名,目标是“牵制中国”。 核潜艇,这个原本只属于大国俱乐部的“顶级玩家”,如今被美国拱手送到了韩国手里,背后的盘算不言而喻。 韩国这次没拐弯抹角,理由说得倒也“冠冕堂皇”,为了对抗朝鲜和强化水下能力,可真要是只盯着朝鲜,韩国用得着上核潜艇吗? 常规柴电潜艇已经能覆盖朝鲜半岛了,用上核动力,这就是奔着远海去的,如果说以前韩国还在顾忌舆论、遮遮掩掩,这次算是把“战略野心”摆上了台面。 再看美国,配合得相当默契,特朗普政府不仅点头批准核潜艇合作,还特地强调:这些核潜艇必须在美国船厂建造。 技术、核燃料、核心系统……全都得美国说了算,说白了,美国这是把“钥匙”攥在自己手里,不仅帮韩国“升级装备”,还顺手把控制权捆得更紧。 而韩国呢?一边高调宣称“自主防务”,一边却坐上了美国“定向牵制中国”的战车。 韩国动了,日本自然不会坐视,就在韩国核潜艇消息传出后不久,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也放话:“日本必须考虑所有选项”,推进核动力潜艇已被摆上日程。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很清楚,别以为只有韩国能搞,我们也得跟上,日本这几年军事动作不断,早就不满足于岸防和自卫队的定位了,现在看到韩国都要上核潜艇了,日本不跟,怎么向国内鹰派交差? 更关键的是,日本这波操作也打着“周边国家压力”的旗号,实则是在试探突破和平宪法的边界,一旦核潜艇项目落地,那将是日本军事能力质的飞跃。 别忘了,日本早已有世界级的潜艇制造技术和核技术积累,缺的只是一个“政治窗口”,而现在,这个窗口似乎正被韩国和美国联手打开。 美国的算盘其实不难猜,一方面,它想通过武装盟友,把第一岛链的“水下封锁线”织得更密实,给中国在亚太的海上活动制造障碍。 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技术依赖,把韩国、日本牢牢捆在自己的战略体系里,看似是“盟友合作”,其实是“分工明确”:你出人,我出技术,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维持美国在亚太的主导权。 特朗普政府这次直接点名“牵制中国”,跟以往那种“维护地区和平”的说法完全不同,这不是外交辞令的升级,而是战略态度的全面转向。 换句话说,美国不再遮掩谁是对手、谁是工具,而韩国、日本,也都在这样的框架下找到了“新定位”,成为美国亚太遏制链的“水下尖刀”。 核潜艇,是冷战时期大国竞争的象征,现在这把“冷战标配”重新出现,意味着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正在被重塑。 不仅是中韩日之间的力量平衡变了,整个东亚可能都要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核军备竞赛的幽灵又回来了。 别忘了,朝鲜早就对这种“核相关合作”极度敏感,如果韩国真的部署核潜艇,朝鲜的反应绝不会只是嘴上说说。 朝核问题本来就已经复杂,现在再添一笔,局势只会更难解,而且,日本如果也跟进,势必会刺激周边国家的安全焦虑,整个地区的安全环境将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更现实的问题是,东亚的海域本来就航线密集、利益交错,一旦多国在水下同时布防,误判的风险急剧上升。 核潜艇隐蔽性强,一旦出事,可能连是谁先动的手都说不清楚,到那时候,恐怕就不是“牵制”这么简单了,而是“擦枪走火”的真风险。 面对这场“核潜艇竞赛”的新局面,中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但也没必要被带节奏,关键不在于对方喊了什么口号、造了什么潜艇,而是要看清楚对方的战略意图,并找准自己的节奏和节奏点。 首先,必须清醒地看到,韩国和日本的核潜艇项目虽然技术上有突破,但战略上仍在美国的框架内。 中国不需要盲目跟进军备竞赛,而应在保持自身水下实力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沟通,减少误判空间。 其次,中国可以考虑推动亚太地区建立某种形式的“水下互信机制”或者“非军事通道共识”,将部分敏感海域从潜艇对峙中“安全隔离”出来。 虽然这个目标不容易实现,但在当前局势下,任何降低风险的机制都有其价值。 韩国核潜艇计划表面是“技术升级”,实际上是战略站队;美国的支持看似是“盟友合作”,本质是“牵制中国”;日本的跟进不是“被动防御”,而可能是“主动突破”,这一连串动作背后,是亚太安全格局的深度变化。 核潜艇下水容易,战略后果却难以收场。谁能把握住分寸,谁才能在这场博弈中赢得真正的安全感。 信息来源:美官员称韩建造核潜艇是为牵制中国,外交部回应——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