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很多人谈起印度员工,已经从早年的“羡慕他们能说会道、晋升快”,变成了如今的“怕了,真怕了”。 斯坦福的研究数据显示,华裔技术团队贡献了绝大多数专利,但在管理层的位置上,印度裔占了压倒性优势。 九年前,华裔和印度裔工程师比例差不多,但如今华裔已经降到个位数,而印度裔几乎占了近一半。这意味着,真正写代码、做技术的人,并不一定能掌握决策权。 原因不只是个人能力,而是印度裔形成了一套高效的晋升模式,这个模式的基础在他们的教育阶段就已经建立。 印度理工学院在严格筛选学生的同时,也强调管理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学生早早学会如何让技术成果变成能打动投资人的项目。这种思路,让他们进入职场后,既能懂技术,也能在会议上表达清楚项目的商业价值。 再加上英语对他们来说是第一语言,他们在会议中能精准抓住重点,甚至能引导讨论,把成果表达得更容易被认可。 相比之下,很多技术能力很强的工程师因为语言不够流畅而不愿多说,往往让自己的贡献被忽略。 除了个人能力,他们在资源整合上更有章法。内部推荐是一个关键,当一位印度裔进入管理层,通常会优先提拔校友或同乡。 风险投资圈也形成类似的支持网络,资金会更多投向印度裔创业团队,这些公司成功后又会继续带动圈内人。这种循环,让他们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种模式确实在升职和创业上带来了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波音 737MAX 空难调查中,就发现来自印度的外包团队在飞控软件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 另一家知名 AI 初创公司,宣称有先进平台,最终被揭露其实是大量程序员人工冒充自动化。这些事件暴露了,在过于强调包装和关系的同时,技术严谨性可能被忽视。 越来越多非印度裔员工感到晋升机会被排挤,甚至在面试和项目竞争中总遇到同类圈子的对手。马斯克在收购推特后,直接解雇了多位高管,其中不少是印度裔,被外界视为对这种圈层文化的反击。 如今的硅谷,对印度裔的“怕”,更多是在担心这种迅速扩张的模式会破坏行业的平衡。它展现了他们迅速适应规则、整合资源的能力,但也带来了任人唯亲和技术本质被忽视的隐患。 科技圈最终还是需要回到价值创造的核心,既要让会表达的人继续推动商业发展,也要给默默深耕技术的人应有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