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镇上的这些塔可不是普通的塔,是字库

红袍山人啊 2025-11-16 15:03:09
图片拍摄于成都崇州的元通古镇这些塔的名字叫字库。成都周边古镇的“字库”(或称“字库塔”“惜字宫”“敬字亭”)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源于中国古代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敬惜字纸。 一、“敬惜字纸”的观念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科举制度盛行的明清时期,文字被视为神圣的载体,承载着知识、智慧乃至天道人伦。因此,写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践踏、焚烧或用于不洁之处(如擦屁股、包裹垃圾等),否则被认为是对文化、圣贤乃至上天的不敬,会招致“天谴”或“愚笨”的报应。 为了妥善处理废旧字纸,人们便修建了专门的建筑来集中焚烧,这就是字库塔。 二、字库塔的功能 • 焚烧字纸:居民、学子将废旧书籍、文稿、书信等收集起来,定期送到字库塔内焚烧。 • 象征意义:字库塔本身常建得像一座小型佛塔或楼阁,造型庄重,有的还刻有“惜字”“敬字”等字样,体现对文化的尊崇。 • 社区教化:修建和维护字库塔也是地方士绅和民众共同参与的公益事业,起到教化乡里、倡导重学崇文的作用。 三、成都周边古镇多字库塔的原因 成都平原自唐宋以来就是文化发达、文风鼎盛之地,素有“天府之国”“蜀学之盛冠天下”的美誉。明清时期,四川虽经战乱人口锐减,但“湖广填四川”后,移民社会重建,士绅阶层积极推动文化教育,敬惜字纸的观念也随之强化。 因此,在古镇、县城甚至乡村,修建字库塔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实践。例如: • 元通古镇:有一座“半边字库”,因紧邻陕西会馆墙壁,仅修了一半塔身,堪称独特。 • 街子古镇:字库塔保存完好,是古镇标志性建筑之一。 • 洛带古镇:客家文化重镇,也建有字库塔,体现客家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四、名称的演变 • “字库”是最通俗的叫法,强调其“储存”和“处理”字纸的功能。 • “惜字宫”更具宗教色彩,常与文昌帝君(主宰文运的神)信仰结合。 • “敬字亭”则更朴素,强调“尊敬文字”的行为。 总结 成都周边古镇的“字库”之所以叫“字库”,是因为它们是专门用来焚烧和敬奉废旧字纸的建筑,源于中国古代“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这一习俗在文风昌盛的四川地区尤为盛行,成为古镇文化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0 阅读:20
红袍山人啊

红袍山人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