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注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办奥运的成本,那真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2016年里约奥运会,巴西人为了修场馆、改基建,花了131亿美元,结果赛后一堆场馆直接荒废,成了野草疯长的“钢筋混凝土废墟”。 东京更惨,2020年奥运会因为疫情拖到2021年,预算从73亿美元一路飙到158亿美元,最后算下来,光是延期就多砸了28亿美元。 更离谱的是希腊,2004年雅典奥运会花了150亿美元,直接把国家财政拖进债务危机,到现在都没缓过劲儿。这些前车之鉴摆在那儿,谁还敢轻易接盘? 可巴赫为啥非得盯着中国?说白了,他看中的是大湾区的“硬实力”。这地方有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这些跨海通道,再加上香港、广州、深圳的机场群,人员物资流转比其他城市顺畅太多。 十五运会的时候,启德主场馆的七人榄球赛办得那叫一个漂亮,巴赫都夸“令人兴奋”,说场馆设计还考虑了历史背景,这评价可不低。 更关键的是,大湾区早就有办国际赛事的经验——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哪个不是办得风生水起?这种“实战经验”,可是其他城市学不来的。 但钱和设施只是基础,真正让巴赫动心的,是大湾区的“软实力”。这里的人对体育的热情,那真是刻在骨子里的。 十五运会期间,跨城观赛成了潮流,广州人坐高铁去香港看比赛,深圳人开车去珠海捧场,文旅消费直接飙升。 这种“体育+文旅”的模式,不仅带动了经济,还让大湾区成了国际赛事的“人气担当”。巴赫看中的就是这个——办奥运不能光烧钱,还得能回血,而大湾区的市场潜力,刚好能对冲一部分成本。 不过,巴赫的算盘打得再精,也得面对现实问题。夏季奥运会的“性价比”确实在下降。以前办奥运,靠转播权、赞助商就能赚个盆满钵满,可现在观众口味变了,年轻人更爱电竞、街舞这些新潮项目,传统奥运项目的关注度在下滑。 国际奥委会为了拉回年轻人,连电竞奥运会都搞出来了,可见传统赛事的吸引力确实不如从前。 再加上办奥运的成本越来越高,安保、基建、运营,哪个不是天文数字?就连巴黎这种老牌奥运城市,2024年奥运会预算都从80亿欧元涨到了118亿欧元,最后还得靠卖门票、周边才勉强回本。 可中国为啥还能成为巴赫的“首选”?因为咱们有底气。大湾区的经济实力摆在那儿,广东的制造业、香港的金融业、深圳的科技业,随便拎出一个都能撑起半边天。 更别说这里还有完善的产业链,从场馆建设到赛事运营,全都能本地化解决,成本能压低不少。 再加上大陆的市场规模,光是赞助商和观众带来的收益,就能覆盖一部分开支。巴赫心里门儿清——只有中国,才能在保证赛事质量的同时,把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不过,巴赫的“大湾区奥运梦”也不是没阻力。民进党在台湾那边天天炒作“台独”,可大湾区这边,香港、澳门、广东九市早就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经济上,粤港澳大湾区GDP超过1.9万亿美元,比整个澳大利亚还高;文化上,这里的人说粤语、吃早茶、过春节,认同感强得很。这种“一体感”,是办奥运最重要的软条件——得让运动员、观众都觉得“这是自家地盘”,才能办出彩。 再说说国际形势。现在有意申办2036年奥运会的国家不少,印度、卡塔尔、德国慕尼黑都在摩拳擦掌。 可这些国家要么缺乏经验,要么基础设施不够,要么市场潜力不足。巴赫心里清楚,只有中国能同时满足“有钱、有经验、有市场”这三个条件。 更关键的是,中国办奥运从来不搞“面子工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的“鸟巢”“水立方”,到现在还在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低碳场馆,更是成了全球范例。这种“办完不浪费”的作风,正是国际奥委会现在最需要的。 当然,巴赫的算盘里也有“私心”。他明年就要卸任了,临走前如果能促成中国再办一次奥运,那他的政绩簿上可就多了一笔浓墨重彩。更别说中国和国际奥委会的合作一直很紧密,安踏都成了2024-2027年的官方供应商,这种“深度绑定”,让巴赫更有底气来游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