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段永平把步步高拆成三家公司,陈明永搞视听业务,成了OPPO;沈炜管通讯业务,变成了vivo。他把自己的股份从70%主动降到OPPO约10%、vivo不到20%,剩下的分给核心团队和员工。 这种共享共治的模式,点燃了管理层的干劲儿。 2004 年 OPPO 办公室,陈明永把音乐播放器销量报表放在段永平面前。 报表旁压着张旧图 ——1999 年拆分时的视听业务规划图,销量数据远超预期。 这张图,藏着段永平从创业初期就有的精准市场预判能力。 1989 年中山日华电子厂,段永平看着满库的游戏机零件没皱眉。 他没跟风降价清库存,反而骑着自行车跑遍珠三角中小学门口。 三天后,他拿着市场笔记对工人说:“加块学习芯片,改叫学习机。” 那时没人看好,他却笃定:家长拒游戏,但会为孩子教育买单。 这种抓准用户痛点的能力,让小霸王后来年销破亿。 1991 年央视广告部,段永平拍板把 40 万投进学习机广告。 同事劝他 “先小范围试投”,他却指着用户调研数据:“家长看电视多。” 广告播出后,订单从全国寄来,仓库连夜加班仍赶不上需求。 他趁机定下 “小霸王” 品牌名,说 “要让家长一眼记住”。 这种敢押注且押得准的魄力,是他创业初期的关键底气。 1995 年东莞破旧厂房,段永平给六个骨干分股权时没藏私。 “我占 70%,但三年后会降到 25%,你们做得好股份能比我多。” 那时陈明永刚管生产,沈炜刚接通讯业务,团队还没打出名气。 他却早早用股权绑定核心人才,知道创业要靠大家一起拼。 这种懂得分享利益的格局,让步步高很快在行业站稳脚。 1998 年步步高车间,段永平看着无绳电话样品没点头。 “听筒杂音要降到零,按键反馈再调软点”,他拿着样品反复试。 沈炜带头返工,段永平陪着加班到凌晨,说 “产品差一点都不行”。 那年无绳电话上市,凭质量口碑销量冲全国第一。 这种死磕产品细节的态度,是他创业路上的基本准则。 1999 年拆分会议,段永平把三大业务拆开时没犹豫。 “教育电子归黄一禾,视听给陈明永,通讯让沈炜管”,分工明确。有人担心拆分后资源分散,他却解释:“专业人干专业事,效率更高。” 他还主动降股,把 OPPO 约 10%、vivo 不到 20% 的股份分给团队。 这种敢放权、会搭团队的能力,让三家公司后来都成行业龙头。 2001 年美国洛杉矶,段永平看着网易股价跌破 1 美元没慌。 他没跟风抛售,反而熬夜研究网易游戏业务数据。 两周后,他投 200 万美金,说 “游戏用户增长快,长期有价值”。 后来网易股价涨几十倍,这笔投资成经典案例。 这种穿透短期波动看长期价值的眼光,让他创业外再添投资成就。 2004 年 OPPO 办公室,段永平看完音乐播放器销量报表没骄傲。 他对陈明永说:“加个拍照功能,年轻人会更喜欢。”那时拍照手机还不普及,他却预判到用户对影像的需求。 后来 OPPO 推拍照手机,果然成年轻群体首选。 这种提前布局未来趋势的能力,让品牌始终跟上市场节奏。 2025 年 vivo 全球经销商大会后台,沈炜跟段永平聊起当前市场。 “现在折叠屏是趋势,我们按您当年教的,先做用户调研。” 段永平笑着点头,没多干预,知道团队已学会他的创业思路。 如今他定居美国,很少插手具体事务,却常被问起创业秘诀。 OPPO、vivo 凭精准市场判断和过硬产品稳居前列,小霸王早已退场。 段永平的创业能力,早化作两家企业的基因,继续影响着行业。 主要信源:(砺石商业评论——OPPO裂变背后:段永平与陈明永代代相传的格局与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