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62年毛主席和唯一幸存的儿子毛岸青的合影,毛主席曾对身边的卫士长和秘书谈过,我最怕见到他,一见到他就想到了开慧,想到了岸英。 1962年的北京,39岁的毛岸青站在父亲身旁,快门按下的瞬间,他察觉到父亲肩膀微微一颤,这个细节外人看不出,但岸青明白父亲又想起母亲和哥哥了。 岸青从不怪父亲说出最怕见到他这句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父亲的怕里藏着多少割舍不断的痛,每次相见,父亲眼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那里面有对母亲的愧疚,有对哥哥的思念,更有对他这个幸存者的小心呵护。 1923年11月13日,毛岸青在长沙出生时,父亲正忙于国共合作的事务,那时母亲杨开慧总是抱着他,给哥哥岸英讲故事,谁能料到这样的温馨只维持了短短七年。 1930年10月,母亲被捕前的最后一夜,她把三兄弟叫到床前,摸着他们的头说:要记住爸爸的样子,7岁的岸青不懂这话的分量,直到母亲被枪决在浏阳门外,他才明白那是永别。 三兄弟被送到上海住进破庙靠捡垃圾度日,最小的岸龙扛不住饥寒交迫,很快夭折了,岸青至今记得4岁的弟弟断气前还在喊妈妈,那个雨夜,8岁的他和9岁的岸英把弟弟草草埋在荒地里,两个孩子跪在泥地里,哭到没有眼泪。 更残酷的打击接踵而来,一次毛岸青在墙上写反帝标语被外国巡捕发现,木棍狠狠砸在他头上,当场昏死过去,毛岸英背着弟弟跑了三条街才甩掉追兵,这次脑震荡给毛岸青留下终身后遗症时常头痛欲裂,但他从未向父亲提起。 1936年,党组织在上海找到兄弟俩,把他们送往莫斯科国际儿童院,毛岸青在那里一待就是十一年,学会了流利的俄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每个深夜他都会拿出母亲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对着月光看了又看。 父子真正重逢是1947年,24岁的毛岸青跨进延安窑洞时,父亲愣了好久才认出他,主席伸出手想摸摸儿子的脸却又缩了回去,只是不停地说:长大了,像你妈。 毛岸青没有停留太久,他主动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化名杨永寿到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零下30度的严寒里他的脚冻出血泡化脓流水,村民劝他歇歇他摇头:父亲在雪山草地都走过来了,这点苦算什么。 土改中毛岸青发现有干部搞极左,把中农当富农斗,他连夜写报告纠正偏差,后来克山经验推广全国,父亲知道后只在信里写了四个字:做得对。 1950年11月25日,噩耗传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被汽油弹击中,壮烈牺牲,毛岸青正在翻译《列宁全集》,手里的笔掉在地上半天捡不起来。 他赶到中南海时父亲正对着窗外发呆,见到毛岸青,主席突然说:就剩你了,这三个字,毛让岸青泪如雨下,此后父子俩都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为革命付出太多的家庭,再也经不起任何损失。 此后的岁月里,主席给毛岸青写了28封信,每一封都很短,说的都是多学自然科学,身体要紧,不要骄傲,岸青读得出字里行间的担心,父亲怕他有个三长两短。 1960年,主席亲自撮合毛岸青和邵华的婚事,婚礼那天主席破例喝了三杯酒,拉着毛岸青的手说:你妈要是能看到该多高兴,那是毛岸青第一次看到父亲在他面前流泪。 1970年毛新宇出生,主席抱着孙子,久久不愿撒手:这孩子眉眼像岸英,毛岸青心里一酸,他知道父亲这辈子都走不出失去岸英的阴影。 毛岸青把一生都献给了马列著作翻译,出版译著十余部,他从不用父亲的名义谋私利,甚至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低调,他说:父亲给了我毛姓,这已经是最大的财富。 晚年的毛岸青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3月23日凌晨,84岁的毛岸青去世前,嘴里念叨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父亲,我理解他。 那张黑白照片,定格的不只是父子俩的身影,更是一个革命家庭用血泪写就的传奇,他们把小家的幸福,融进了大国的梦想里,这份牺牲太过沉重,却又无比崇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信源:(中国军网——毛泽东教儿子当农民:皮肤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要有农民一样的老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