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巴,先交了50%订金拿到车壳子,后来又咬牙交了20%钱才发了电池。结果电池装好车后却还是不能用,一问才知道车被远程锁死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年前那点事儿,估计不少人都还记得——印度从比亚迪那儿买了一批电动大巴,一共1000辆。听起来挺有排面,对吧?可没想到,车还没跑上路,就被“锁死”了。 更离谱的是,这次不是出了质量问题,而是比亚迪自己动的手,一键远程锁车。那场面,别提有多尴尬了。 事情得从头说起。2025年初,印度的几个邦政府正想搞点“绿色出行”的面子工程,好向外界展示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决心”。于是,他们决定从中国采购电动大巴。选来选去,最后盯上了比亚迪。 毕竟,比亚迪的技术和口碑在全球都是公认的,欧洲、日本、拉美这些地方的公交系统里,早就能看到BYD的身影。印度政府想的也简单:咱买中国车,既能便宜点,还能快点上马项目,何乐而不为? 可问题就出在“想便宜”这俩字上。印度方面和比亚迪谈判时,一再压价,还提出了相当苛刻的付款条件。 最后,双方好不容易达成协议——印度先付50%的订金,比亚迪把车壳先发过去;剩下的部分,等电池发货前再付20%。印度方面心想,这样挺划算:反正车先拿到手,能拖一段是一段。 比亚迪那边虽然对印度的信誉早有耳闻,但碍于合同和市场考虑,还是接了这单。可心里也不是没防备。于是他们在大巴的智能系统里,悄悄设置了远程控制程序。 只要系统检测到异常——比如车辆未激活付款码、后台没确认尾款到账,整车系统就会被锁死。 这可不是玩笑,比亚迪的新能源技术里,电控、云端监测、远程调度都是一整套闭环系统。对他们来说,锁车只是点一下鼠标的事。 于是,前期的进展看起来挺顺利。大批车壳运到了印度,媒体还热热闹闹报道了一波,说什么“印度新能源公交再上新台阶”“中印合作开启绿色交通新纪元”之类的。可等到电池发货阶段,事情开始变味了。 比亚迪按合同要求收了印度追加的20%货款,才发出了电池。但没过多久,印度那边的工程师在安装完后发现,车子通电后系统压根不响应。仪表盘黑着,电控锁死,整辆车跟个“废铁壳子”似的。 起初,印度的采购方还以为是系统出故障。结果他们联系比亚迪技术部门后才知道,问题根本不在车,而在“钱”上。比亚迪那边的系统显示——尾款没结清,车辆处于“冻结状态”,远程锁车程序自动激活。 这一下,印度人炸锅了。因为这批车早已进入他们的“政绩计划”,要在节前投入使用,如今被卡在系统里动弹不得,简直成了国际笑话。 其实,比亚迪的做法一点也不稀奇。中国企业在海外被坑的教训太多了。特别是印度市场,商业信用那可是出了名的糟。 动不动就拖账、赖账、违约。过去好几家中国公司被拖到血本无归:有的项目建好收不到钱,有的设备交付后被一拖再拖,最后只能自认倒霉。而比亚迪这次算是给所有中国企业提了个醒——“想宰人也得掂量掂量,现在可不是随便能薅羊毛的时代了。” 有业内人士分析,比亚迪这次的锁车操作,不仅仅是技术反制,更是一次警示。毕竟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上,印度虽然市场大,但它的工业体系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再加上官僚主义严重、法务体系拖沓,企业要想在那立足,没点防备简直就是送人头。 而比亚迪早就预料到可能出现风险,所以才在系统层面预留了技术防线。也正是因为这层“保险”,比亚迪这次不仅守住了底线,还让印度方面明白了一个道理——合作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建立在信用和规则之上的。 更讽刺的是,这事被曝光后,印度国内的反应极其复杂。一部分人愤愤不平,骂比亚迪“太狠”“不讲情面”;但另一部分人则不得不承认,这是自己咎由自取。 有印度媒体甚至评论道:“这次不是比亚迪锁了车,而是我们锁死了自己的信誉。”一句话,道出了现实的尴尬。 印度近年来一直想发展自己的电动车产业,但无奈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里。电池、电控系统、芯片,这些关键环节印度几乎完全依赖进口。 比亚迪的这一招,恰好戳中了印度的软肋——没有技术就没有话语权。你可以拖账、可以赖账,但只要系统在别人手里,你再嚣张也白搭。 从另一角度看,这件事还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的心态变化。以前,中国企业出海更多是想着“走出去”“拿订单”,往往为了市场忍气吞声,甚至被恶意方拖欠也不好意思硬刚。 而如今,比亚迪这类头部企业已经有底气、有技术、有话语权,他们不再是“求着卖”,而是“择优合作”。这种转变,其实才是中国制造真正成熟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