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斩草除根! 2025年11月7日韩国联合参谋本部突然迎来一场“地震式”重组,联参议长陈永胜宣布,将更换联合参谋本部所有将官,并调离所有服役满两年以上的中校和上校。 这不是换岗轮训,也不是例行调整,而是一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彻底“清场”,背后操盘手,不是别人,正是刚刚上台不久的韩国总统李在明。 他这一刀下去,不仅切断了前朝的军政脐带,也彻底改写了韩国军队的权力结构, 对比特朗普任内对美军的“点到为止”,李在明这次动手,堪称系统性“斩草除根”。 2024年12月3日,时任总统尹锡悦突然宣布全国进入戒严状态,派军队包围国会,试图阻止在野党通过弹劾案。 但行动仅维持数小时便草草收场,军方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不仅没出力,反而被质疑“提前知情”却选择观望。 部分高层军官甚至被指与尹锡悦有秘密接触,这一幕彻底撕开了韩国军政之间那层脆弱的信任。 结果不出意料,尹锡悦被弹劾,政权更迭。但比权力交替更棘手的问题,是军队的政治中立已经破了防。 如今,国民对军队信任度跌至41%,创下近30年来新低,李在明上任后首次公开讲话就放话:“必须彻底切断军队与政治的非法纽带。” 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2025年9月,李在明开启第一阶段调整,直接撤换了包括陆海空参谋总长、联参议长在内的7名四星上将。 这一决定不仅打破了韩国建军以来的任命惯例,也发出明确信号,凡是涉及“戒严事件”的将领,一个也别想留任。 紧接着11月进入第二阶段。联参议长陈永胜宣布全面清洗中层,涉及40名将官、近700名校尉级军官。 这些人要么被调至国防部闲职,要么下放后勤指挥系统,原岗位则由“政治中立背景”的军官或文职人员接替,换句话说原有的指挥链条被连根拔起,整个军队的神经系统被重新接线。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李在明提名了文职出身的议员安圭伯出任国防部长,这是韩国建军64年来首次由非军人掌控国防大权。 从制度上强化“文官治军”,不仅让军权彻底脱离军人集团,也为总统直接掌控军政资源铺平道路。 有意思的是,这场“大清洗”并不只是为了反腐或整顿纪律,它背后还有更大的战略考量。 首先是防止历史重演。尹锡悦的“戒严行动”让李在明意识到,只要军队高层还残留前政府的势力,民选体制就难以稳固。 换将,不是为了换脸,而是为了换心。清除“亲尹派”只是开场,更深一层,是要打破军政之间那种模糊不清的默契关系。 其次是政策落地的现实需要,李在明与尹锡悦在对朝政策上立场截然相反,前者强调缓和与对话,后者主张强硬与施压。 要想推进半岛和平路线,军队必须配合,如果指挥体系里还藏着“强硬派”,政策执行根本无从谈起。 再者是对外战略的再平衡,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极高,中韩贸易额占到韩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在李在明看来,维稳才是硬道理。 韩国国会已经开始推动立法,限制对华假新闻的传播,目的是保护经济命脉、减少外交摩擦,与此同时,李政府对美态度也在微调。 特朗普回归后继续施压盟友分摊军费,推动韩国更多参与“印太战略”,李在明显然不想再当“提款机”,而这就要求军方必须服从外交转向。 对比来看,李在明的这一套操作,确实比特朗普更系统、更彻底,特朗普在任四年间,虽然也频繁更换国防部长和高官,但更多是针对个人忠诚度问题,比如对马蒂斯、埃斯珀的不满。 不过即便如此,美国军队的中层体系基本没动,相比之下,李在明是连根拔起,从最高层到执行层全部重整。 韩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更换将领的先例,文在寅时期曾调整联合参谋本部的指挥结构,朴正熙时期则以军人治国自居,但像李在明这样,不仅动了最高指挥系统,还波及近千名中层军官的调整,前所未有。 当然,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不是没有代价。 军队内部已有不少声音质疑调整“过猛”,一些中层军官私下抱怨,换岗速度太快,导致指挥链条断裂,影响作战效能。 而在野党也开始抓住“文职治军”的漏洞,批评李政府搞“政治斗争掩盖施政无力”,他们指责取消对华批评言论的同时,却对朝鲜“软得不像话”,这是“双重标准”。 更关键的是,军队稳定性是否还能维持。韩国军改成了“每届政府都要换一拨人”,那么军人干脆就成了“政治轮岗干部”,这对长期作战能力是个风险,对军心士气更是巨大挑战。 但如果李在明真的顶住压力,把这场改革推进到底,韩国可能会因此走上一条不同以往的发展路径。 信息来源: 《一个不留,韩军联合参谋本部将“大换血”》——观察者网 《朝鲜疑似发射弹道导弹,日韩通报相关动向》——界面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