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日本宣布 11月10日,日本广岛、山口两县市民团体10日向防卫省提交

红楼背疏影 2025-11-11 11:13:32

就在昨天 日本宣布 11月10日,日本广岛、山口两县市民团体10日向防卫省提交申请,要求美军撤走部署于岩国基地的“堤丰”中导发射装置,担忧部署延期导致常态化并反对基地功能强化。(央视新闻) 根据美国陆军官网2024年公开资料,“堤丰”中程导弹系统是美军近年重点列装的装备,一套系统含4具发射筒,可兼容“战斧”巡航导弹和“标准-6”导弹,前者射程1600公里,后者超460公里,能精确打击地面和海上目标。 今年3月,美军以“应对地区威胁”为由,临时将一套“堤丰”部署到岩国基地,当时承诺部署期6个月。 如今期限已过,美军未提及撤走事宜,这让当地市民联想到70年前的“临时部署”事件。1955年,美军以“防御苏联”为名,在冲绳临时部署“诚实约翰”战术核导弹,承诺局势缓和后撤走,这套装备实际部署至1972年冲绳回归才撤离。 岩国基地的位置,使“堤丰”的存在具有明显挑衅性。从地理上看,岩国基地位于日本本州岛最西端,距离朝鲜半岛仅200公里,到中国上海800公里,处于“战斧”导弹的最佳打击半径内。 军事专家在防卫省内部评估报告中指出,从这里发射的导弹可覆盖东亚大陆大部分工业区,对地区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市民团体的担忧具有现实依据,美军正以渐进方式推进常态化部署,日本《读卖新闻》11月5日披露,美军已在岩国基地扩建导弹储存库,并增派20名操作维护人员。 特朗普政府今年8月发布的《亚太军事战略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关键盟友基地”部署可快速机动的中导系统,岩国基地被列为首要选址。这表明“临时部署”实际是既定的长期计划。 这场抗议揭示了美日同盟“铁板一块”的表象下存在的分歧。日本政府表面配合美军部署,内部存在明显分歧。 广岛作为核爆受害地,长期以“和平城市”为定位,如今成为中导部署地,市长松井一实公开表示“这是对广岛和平精神的背叛”。 从历史维度看,日本民众反美军基地的斗争有长期传统,且每次均针对美军的“双重标准”。1995年,冲绳三名美军士兵强奸当地女学生,引发全日本反基地浪潮,美军当时承诺限制士兵外出,不到一年便恢复常态。 2016年,岩国基地的F-35战机多次低空飞行扰民,居民经3年抗议才促成飞行路线调整。此次“堤丰”部署,是新矛盾与旧积怨的总爆发。 从地缘政治角度,美军在岩国部署“堤丰”,是其“印太战略”的关键举措。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将遏制东亚地区大国作为核心目标,中导部署是围堵链条的重要环节。 根据美国国防部2025年预算报告,美军计划未来3年在亚太部署5套“堤丰”系统,除岩国外,菲律宾、澳大利亚均在选址名单中。这种“导弹包围圈”部署模式,与冷战时期在欧洲部署“潘兴”导弹围堵苏联的策略一致。 “堤丰”部署的危害在于打破东亚军事平衡,长期以来,东亚各国默认“中导不扩散”的潜规则,美军率先突破这一规则,将引发连锁反应。 朝鲜已在10月试射新型中程导弹,射程覆盖日本全境;韩国也在探讨引进美国“标准-6”导弹的可行性。 类似上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的逻辑,一方部署会倒逼另一方反制,最终可能陷入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 有观点认为市民团体的抗议作用有限,因其忽视美日同盟关系的稳定性。历史经验显示,民众力量可成为影响局势的关键变量。 1987年,美国计划在欧洲部署“潘兴-2”导弹,西欧民众大规模抗议促使美苏重启中导谈判,最终签署《中导条约》。当前日本民众的抗议,可放缓美军部署进程,也为其他亚太国家提供警示——美军的“安全承诺”,常以盟友安全为代价。 一个关键细节是:“堤丰”系统机动性强,可通过卡车运输快速转移,美军选择岩国,除地理位置优势外,还因其完善的公路网,导弹可在2小时内转移至日本各地。 这一特性虽提升了美军部署灵活性,却也放大了风险——一旦发生冲突,岩国基地会成为首要打击目标,当地民众相当于处于高风险环境中,这是市民担忧的核心问题。 分析美日双方表态,可清晰把握这场博弈的复杂性。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发言人仅含糊表示“部署时间将根据地区局势调整”,未提及具体撤走时间;日本外相称“会充分考虑民众意见”,但未给出实质性解决方案。这种推诿态度将加剧民众不满,可能引发更大规模抗议。 岩国基地的“堤丰”导弹是东亚地区的安全隐患。美军为实现自身战略利益,将日本置于地缘博弈的前沿;日本政府为依附美国,忽视民众安全与国家主权。 广岛、山口市民的请愿,既是维护自身安危的行动,也是对危险战略布局的反抗。这场抗议的结果,不仅关乎日本民众生活,更将影响未来十年东亚的和平稳定。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日本市民团体催促美军撤走“堤丰”中导发射装置 环球网2025-11-10 19:12北京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