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我国火箭发射失利! 北京时间11月10日12时02分,星河动力航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谷神星一号(遥十九)火箭失利,搭载的两颗遥感卫星和一颗科研卫星没能进入预定轨道。(光明网) 这次发射前半程挺顺利,一、二、三级火箭飞行和分离都正常,没想到四级点火飞行510秒后,末段突然异常提前关机,问题偏偏出在最后一步。 从公开信息和航天工业规律分析,这种“前顺后败”的情况,更可能并非复杂技术故障,而是细节管控存在疏漏。 谷神星一号作为成熟型号,前十八次发射成功率超九成,四级火箭采用的固体发动机技术亦经多次验证,此次突发提前关机,大概率是燃料管路轻微堵塞、密封件老化或点火时序微小偏差引发的“小问题导致大故障”。 2018年SpaceX猎鹰9号火箭曾出现类似失利,当时一级火箭回收成功,二级火箭却因发动机涡轮泵叶片断裂失败,事后调查显示供应商提供的叶片存在微米级制造缺陷。 航天领域有“1%法则”:任一子系统可靠性低于99%,整箭成功率将低于80%。谷神星一号此次故障,本质是商业航天从“能发射”向“稳发射”升级过程中,必须跨越的细节管控门槛。 结合中国商业航天十年发展背景,此次失利具有重要参照意义。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中国商业航天正式起步,至2024年行业企业突破万家,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投用,全年发射次数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行业已从“技术探索”迈入“产业化落地”阶段。 星河动力作为头部企业,谷神星一号的高成功率曾是商业航天高可靠性的代表,此次失利表明:当行业从“拼数量”转向“拼质量”,过去“快速迭代、试错改进”的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 部分军迷关注搭载的两颗遥感卫星未入轨是否影响相关领域应用,结论为: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警示意义重大。 该两颗遥感卫星为中分辨率民用型号,主要用于环境监测和资源勘探,非军事核心装备。 从军事应用维度,商业遥感卫星已成为现代战场的“眼睛”,2024年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军队使用的商业卫星图像服务即来自多家国际商业航天公司,商业发射稳定性直接关系未来军民融合航天体系的可靠性。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飞马座火箭前五次发射成功四次,第六次因二级火箭点火失败失利,当时美国舆论普遍唱衰,质疑商业航天的可靠性。 此次失利后,轨道科学公司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从零部件采购到装配测试均建立电子档案,后续成功率显著提升。当前中国商业航天正处于该发展阶段,此次失利或可成为行业质量管控升级的契机。 美国商业航天发展前十年整体成功率不足75%,而中国商业航天前十年成功率已超85%。更关键的是,谷神星一号的四级固体火箭技术在国际商业航天领域具备高性价比优势,发射成本仅为国际同类型号的60%左右。 此次失利属于“升级中的挑战”,而非“技术落后”,类似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过程中经历的故障磨合阶段。 从产业链视角,此次失利同时暴露商业航天供应链的“成长挑战”,随着行业快速扩张,上下游配套企业从数十家增至上千家,部分中小企业为抢占市场,存在“重速度轻细节”的质量管控问题。 谷神星一号的四级火箭发动机供应商为2019年成立的新兴企业,虽技术指标达标,但或存在稳定性测试短板。这提示行业:商业航天“产业化”不仅是数量扩张,更需建立成熟的供应链质量管控体系。 俄罗斯的经验教训可作为参照。俄罗斯质子号火箭曾因发动机燃料控制系统问题多次失利,根源在于苏联解体后航天供应链分散,部分零部件生产转移至中亚国家,质量管控标准不统一。 美国SpaceX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自主研发生产核心部件,虽初期投入较高,但后期稳定性显著提升。星河动力此次失利,或将加速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核心部件自主化+供应链精细化”进程。 航天领域有个共识:一次成功的故障分析,价值不低于一次成功的发射。2023年蓝箭航天朱雀二号火箭首飞失利后,企业仅用8个月便完成故障分析和改进,第二次发射即获成功。 星河动力已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结合遥测数据全面排查,以商业航天的迭代速度,预计半年内可形成改进方案,此次失利或可成为技术升级的“催化剂”。 航天探索不存在“零风险”,美国阿波罗计划在1961年至1969年间经历三次重大事故、牺牲三名宇航员后,才实现登月目标。商业航天作为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在于能否建立“故障-分析-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 谷神星一号(遥十九)故障印证中国商业航天已度过“野蛮生长”初期,进入“精细化运营”高级转型阶段。预计不久后,改进后的谷神星一号再次点火时,此次“最后阶段”的失利将成为后续成功的基础。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火箭发射失利,一公司致歉!情况公布→ 光明网2025-11-10 1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