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当初盲目干何来今日断舍离#【没有当初盲目干,何来今日断舍离?】#多家银行关

钱江晚报 2025-11-10 19:32:21

#没有当初盲目干何来今日断舍离#【没有当初盲目干,何来今日断舍离?】#多家银行关停app是很有必要的瘦身#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储蓄卡、信用卡、贷款、收款各一个……手机上到底要装多少个银行App?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银行App太多了”的吐槽超过了1万条。不少网友认为,为了并不算高频的金融操作,安装十几个五颜六色的银行App没有必要。今年以来,银行开始“断舍离”,多家银行宣布关停旗下部分App,其中既有国有大行,同时也不乏头部城商行。这也直接引发了网友对银行App“关停潮”的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银行App,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银行服务?

在“供远大于求”“大多银行APP大多时间都静默躺平在用户手机里”的当下,多家银行主动关停旗下部分App是必然的结果,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减负”“瘦身”。 关停不必要的App后,银行少折腾,资源少浪费,实现了降本增效,手机更清爽,客户更方便,告别“银行APP多且无用”之痛。可以说,在这件事上,银行的诉求和客户的利益达成了高度一致,“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这也意味着银行对App“断舍离”,不会是一阵风,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但我们为银行们在App上“做减法”鼓掌的同时,也忍不住要追问一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没有当初盲蛮干,何来今日断舍离?

曾几何时,银行在开设和推广App上,陷入了“跑马圈地”的怪圈,实现了一种“野蛮生长”。每家银行都恨不得把每一项业务都独立做成一个入口,App“多入口”,图的是客户“广覆盖”。 然而,“覆盖”之后呢?如何提升客户黏性、优化服务体验、实现可持续经营,这些更为关键的问题,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推广成了目的本身,至于“为谁推”“为何推”,反倒模糊不清。结果就是一批“高下载、低活跃”的App被制造出来,客户分散、黏性不足、运营成本高企,银行不堪重负,用户也不胜其烦。

这一过程,折射出某些银行在发展路径上仍停留在“流量思维”,而非“用户思维”,盲目追求用户数量,而忽视服务品质,行业发展理念变了味。某种程度上,这无异于一种“拍脑袋”决策,是典型的盲干、蛮干,贪大求全。银行努力方向与用户真实需求之间,“颗粒度”没有对齐。如今的“断舍离”,看似是及时纠偏,实则是为过去的决策偏差“埋单”。更值得反思的是,这一“加”一“减”之间所造成的成本虚耗与客户体验损伤,责任该由谁承担?代价又该谁来“埋单”?

虽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但若能防患于未然,岂不是能避免无谓损耗、实现多方共赢?银行业当从这场“App大瘦身”中汲取教训,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从一开始就做好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真正把“以客户为中心”落到实处。金融服务的核心,永远是人,放下对规模与流量的执念,真正聚焦于用户体验与价值创造,用户体验不应是口号,而应成为产品设计、运营维护乃至考核评价的核心指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陷入“前期盲目开发、后期无奈关停”式的循环。

银行只追求用户规模、不注重用户价值的盲上App,本质上也是一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形式主义表现。由此延伸的思考是,在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进程中,也应注重从源头上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群众导向、效果评估的长效机制。避免“数字赋能”变成“数字负担”,防止“数字化”异化为“形式化”,这才是“治本之道”。(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

0 阅读:18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