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成功,中国航天将会超越所有神话!最新消息显示,中国将执行一项前所未有的深空任务——在离地球一千万公里的地方,用一次精准到发丝的撞击,把一颗直径约五十米的小行星轨道推偏三厘米。 这事儿听着就像科幻片里的情节,可偏偏是国家航天局实打实规划的任务。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早就说了,这不是瞎折腾,是正经的小行星防御技术验证,要知道近地小行星撞地球可不是玩笑,虽然概率低,但真撞上了就是灭顶之灾。这次选的目标在一千万公里外,差不多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二十多倍,在这么空旷的宇宙里找个直径五十米的“小石块”,难度堪比在撒哈拉沙漠里精准命中一粒沙子。 咱们这行动设计得特别周密,不是一股脑冲上去撞,先发射一组航天器,里面分了“侦察员”和“撞锤”,观测器得先飞过去,把这颗小行星的大小、形状、表面情况都摸透,连它转得有多快都得算准了。这些数据太关键了,要是不知道小行星的质地是硬还是松,撞过去说不定要么撞碎了要么滑开了,根本达不到推偏轨道的效果。 等观测器把情报传回来,撞击器就该登场了,这东西得以每秒6.5公里的速度撞上去,差不多是步枪子弹速度的二十倍。这么快的速度,哪怕撞击器本身不重,也能产生巨大的动能,硬生生把小行星的轨道掰个弯。更绝的是,撞击之后观测器还得绕回来,近距离拍撞击现场的照片,测轨道到底偏了多少,相当于撞完还得立刻“复盘”。 这整套操作里,最考验真功夫的是导航和控制,茫茫宇宙没有路标,航天器飞得再远也得自己认路。中国航天早就有经验了,天问一号飞火星的时候,那个GNC“金牌司机”就能在几亿公里外精准刹车。这次更厉害,得让撞击器在没有地面实时指挥的情况下自主瞄准,毕竟信号传回地球得好几分钟,等指令到了早撞偏了。 有人拿美国之前的DART任务比,其实咱们这是升级款,NASA当初撞的是双小行星系统,靠测两颗星的绕转周期变没变来判断效果。咱们直接测单个小行星绕太阳的轨道变化,精度要求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而且美国当时得靠地面望远镜和一颗小立方星观测,咱们的主航天器自带全套设备,能近距离把撞击过程拍得清清楚楚,数据详细多了。 中国科学院的唐正宏研究员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一场精密的“太空台球”,母船带着撞击器飞到目标附近,撞击器分离后精准命中,母船再赶紧变轨躲开碎片,顺便完成观测。这一连串动作得一气呵成,差一秒都可能前功尽弃。 别小看这三五厘米的轨道偏移,在天文尺度上这可是救命的距离,吴伟仁院士说过,只要撞得准,就能让小行星至少一百年内没法靠近地球。这就像从远处推了一把即将跑偏的车,刚开始看着偏得不多,跑远了就彻底避开危险了。 这任务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背后是多年的技术积累,天问二号早就去过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一套流程走下来,把小行星探测的门道摸得透透的。还有深空测控网,能在几亿公里外“喊住”航天器,这本事是咱们的底气。 更难得的是,中国没打算把技术藏着掖着,吴伟仁已经放出话,要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地面联合监测、数据共享都欢迎,毕竟小行星威胁是全人类的事,一起掌握技术才更靠谱。 想想挺感慨的,以前古人看天只能编神话,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现在咱们直接用航天器在千万公里外“补天”,用科学手段挡住可能的灾难。这要是真成功了,中国航天可不只是超越神话,更是给全人类的安全加了道实实在在的屏障。 国家航天局说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从探测到防御,一步步把主动权握在手里。这种把科幻变成现实的能力,比任何传说都让人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