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男子牵走孩子回家,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男子突然摔倒昏迷,小孩抱着父亲的头哭喊,路人看到后都纷纷赶过来,可是没有一人敢伸手救助,就一个骑车的好心路人停下,然后跪地给男子做心肺复苏 南国街头的午后,阳光正烈,一岁左右的幼童跟着父亲蹒跚前行。 突然,男子脚下一个踉跄,重重摔倒在地,意识瞬间丧失。 孩子被惯性带得脱离了父亲的手,趴在地上愣了几秒,随即爬起来坐到父亲头边,小巴掌不停拍打着父亲的脸颊,稚嫩的哭喊声响彻街头。 闻声而来的路人很快围起了一圈,有人掏出手机对准现场,有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却没人敢迈出上前救助的一步。 怕被讹诈的顾虑像一层无形的屏障,将众人的善意牢牢困住。近年来频发的救助反被索赔的新闻,让不少人在面对此类紧急情况时,本能地选择了观望。 这种集体性的迟疑,成了当下社会善意传递中难以回避的尴尬。 就在这焦灼的氛围里,一辆电动车突然急刹停下。 骑车人梁家国迅速摘下头盔挂在车把上,几乎是小跑着冲进了人群。 没有丝毫犹豫,他双膝跪地,俯身检查了一下男子的状态后,立刻展开了胸外按压。 手臂起落间,每一次按压都沉稳有力,精准地落在男子的胸腔位置。 “麻烦后面的朋友赶紧打120!” 按压的间隙,梁家国头也不回地朝着围观人群喊道。 一名路人应声拿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其他人依旧站在原地,目光紧紧盯着施救的身影,现场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只有孩子的哭声和按压时衣物摩擦的声响。 三分钟过去了,倒地男子的面色依旧苍白,没有任何苏醒的迹象。 梁家国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领,但他的动作丝毫没有减慢,依旧保持着稳定的按压节奏。 这份坚持,像一束光穿透了围观者的迟疑,让原本嘈杂的现场渐渐安静下来。 第五分钟,随着一声沉闷的呼气声,男子突然吐出一口气,眼睛缓缓睁开。 围观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梁家国这才放缓了动作,伸手将一旁仍在抽泣的孩子抱进怀里,轻轻拍着后背安抚。 随后,他和上前搭手的两名路人一起,小心翼翼地将苏醒的男子搀扶到路边,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没过多久,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医护人员迅速将男子抬上车送往医院。 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梁家国平静地表示,自己之前在广州系统学习过急救理论知识,这已经是他成功救助的第四位突发疾病的路人。 这个看似平凡的举动,却在关键时刻为一个家庭守住了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心肺复苏并非适用于所有倒地情况,盲目施救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轻拍患者肩部并在其耳边呼喊,观察是否有应答; 同时触摸患者颈动脉感受搏动,查看胸廓是否有起伏。 只有在确认患者无应答、无颈动脉搏动且胸廓无起伏,判定为心脏骤停时,才能实施心肺复苏。 梁家国的挺身而出,打破了“不敢救”的僵局,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善意从不是不计后果的冲动,而是以专业知识为底气的理性担当。 在讹诈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当下,这样的举动更显珍贵。 它提醒着我们,社会善意的传递既需要勇气,也需要科学的支撑。 当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当救助者的权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迈出那关键的一步,让街头的迟疑转化为及时的援手。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