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变后,洋人逼迫清政府处死一批主战派大臣。当这份名单呈到慈禧面前时,她逐一审

星河滚烫你是画 2025-11-10 08:18:02

庚子事变后,洋人逼迫清政府处死一批主战派大臣。当这份名单呈到慈禧面前时,她逐一审阅,拿起朱笔,却只在其中一个名字上重重画了一个圈,说:“谁都可以死,唯独这个人不能杀!” 这个被慈禧拼死保下的人,名叫董福祥。 在洋人眼里,他是炮轰使馆、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在朝中大臣看来,他是个目不识丁、军纪败坏的草莽武夫。 但在慈禧心中,这个人的分量,比亲王、尚书加起来都重。 1900年的冬天,对慈禧来说,比北京的冰雪更冷。八国联军的枪炮声还在耳边回响,她带着光绪皇帝,一路从北京仓皇逃到西安,成了名副其实的“丧家之犬”。 议和的差事,甩给了78岁的李鸿章。老头子在谈判桌上跟十一国公使唇枪舌剑,每一天都如履薄冰。洋人提出的条件苛刻至极,其中最要命的一条,就是“惩办祸首”。 一份长长的名单送到了西安。 为首的,是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这些皇亲国戚。他们当初最起劲地怂恿慈禧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如今成了第一批要被清算的对象。 紧随其后的,是大学士刚毅、刑部尚书赵舒翘这些朝廷重臣。 名单的最后,还有几个地方大员,比如在山西杀了上百名教士和教民的巡抚毓贤。 慈禧看着这份名单,脸色铁青。这些人,不久前还是她最倚重的“忠臣”,是她向全世界宣战的底气。现在,他们成了她必须抛出去换取自己安全的牺牲品。 她拿起朱笔,颤巍巍地在一个个名字后面画上记号。 赐死、流放、斩监候……每一个批示,都意味着一个曾经显赫的家族即将家破人亡。 当笔尖移动到“董福祥”三个字上时,慈禧停住了。 她放下笔,久久不语。 李鸿章从北京发来的密电里说,洋人对董福祥恨之入骨,点名必须将其斩首,否则和谈免谈。 庆亲王奕劻也劝她,舍车保帅,牺牲一个董福祥,换取大局安稳,是万不得已的选择。 “不行。”慈禧的声音不大,但异常坚决。 她重新拿起笔,没有在董福祥的名字后面做任何标记,反而在他的名字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 她对身边的大臣说:“你们去告诉李鸿章,王公大臣都可以议罪,唯独董福祥,动不得!” 满朝文武,一片哗然。 一个武将,凭什么能得到老佛爷如此庇护?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时间拨回到几个月前,那段从北京到西安的逃亡之路。 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那天,紫禁城乱成一锅粥。慈禧换上汉人的蓝布衣,剪掉指甲,在几个太监的簇拥下,狼狈地从后门出逃。 当时,京城里勤王的军队作鸟兽散,只有一支部队,从始至终,死死地护在慈禧身后。 这支部队,就是董福祥的“甘军”。 他们是真正的虎狼之师,士兵大多是西北的汉子,骁勇善战,但杀红了眼也无人性可言。在北京,他们是围攻使馆的主力;在逃亡路上,他们成了慈禧唯一的救命稻草。 联军的马队在后面紧追不舍,好几次,枪声就在慈禧的轿子后面响起。每一次,都是董福祥带着他的甘军,像一堵墙一样挡在后面,用命去填。 从北京到太原,再到西安,一千多公里的路,甘军的士兵一路血战,一路倒下。他们衣衫褴褛,吃着发霉的干粮,却硬是把洋人的追兵挡在了身后。 有一天晚上,行宫外炮声隆隆,慈禧从噩梦中惊醒,吓得浑身发抖。她只问了一句:“董福祥在哪里?” 太监回报:“董军门就在宫门外,亲自带兵守着。” 慈禧这才松了口气,重新躺下。那一刻她才明白,什么王公大臣、祖宗家法,在真枪实弹面前,都不如一个忠心耿耿、能打仗的武夫来得可靠。 董福祥的这份“救驾之功”,成了他的免死金牌。 但慈禧保他,仅仅是因为报恩吗? 不全是。更深层的原因,是恐惧。 庚子一役,清廷的虚弱暴露无遗。当慈禧以国家名义向十一国宣战时,南方的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封疆大吏,却公然搞起了“东南互保”,摆明了不跟中央玩了。 朝廷的权威,已经名存实亡。 这时候的慈禧,就像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发现各个分公司经理都不听号令了。她唯一能直接指挥、并且绝对忠于自己的,就只剩下董福祥这支武装。 她心里清楚,董福祥是甘军的灵魂。杀了董福祥,那几万桀骜不驯的甘军立刻就会哗变。届时,西北糜烂,清廷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绝境。 一个处理不好,她这个“董事长”连西安都待不住了。 所以,保董福祥,就是保自己的安全,保大清的半壁江山。 李鸿章接到慈禧的死命令,头都大了。他在谈判桌上,用尽了毕生的智慧和洋人周旋。 他告诉各国公使:“董福祥在中国西北很有势力,杀了他,会引起更大的动乱,到时候你们的传教士和商人都别想安生。”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最终,列强做出了让步。 惩罚的结果是:董福祥被革职,永不叙用,遣返回乡。 而名单上的其他人,载勋被赐自尽,毓贤被斩首,赵舒翘吞金而亡…… 一场轰轰烈烈的“惩凶”大戏,落下了帷幕。

0 阅读:115

猜你喜欢

星河滚烫你是画

星河滚烫你是画

欢迎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