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慈禧身边的小太监寇连材因得罪了慈禧,被判处死刑,在押往北京菜市口刑场的时候,寇连材面色平静地整整衣领,对着皇宫拜了九拜,又向家乡的父母叩了3个响头,然后大声说道:此生无憾,如此足矣!来吧! 寇连材出生在直隶昌平州南七家庄一个农家,原名叫寇成元,大概是1868年的事。他的老爹寇士通是个粗通文墨的汉子,性格直爽,常帮穷苦人出头打抱不平。寇士通从小教儿子习武识字,寇连材在村里私塾读了几年书,边干农活边自学,不仅看经史子集,还通过城里亲友借来洋务派书籍和报章。昌平离京城近,他常听到朝廷帝党和后党之争,以及列强侵略的消息。这些事让他从小就对国家大事有点想法,不像一般农家孩子只顾着地里活计。寇连材15岁时,听父母安排娶了铁匠营村的张氏,婚后生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本来靠着几十亩地勉强维持。 到了1891年,寇连材23岁那年,家里遭了大祸。他的父亲寇士通因为田界和鲁疃村地主赵灿打官司,赵灿的子婿在衙门有关系,官官相护,反倒诬陷寇士通有通匪嫌疑。寇家输了官司,田地全被夺走,寇士通一气之下卧病不起,没多久就含恨去世。这事让寇连材一家彻底没了生路,他没法养活老婆孩子,只能跑到北京找活路。经一个太监介绍,他决定自行净身进宫。那时候净身不是小事,得去专门的刀子匠那里,过程痛苦,但寇连材咬牙忍了。进宫后,他被赐名寇连材,先在慈禧太后身边当梳头太监。他的手艺特别好,做事又精细谨慎,很快就得了慈禧的信任,不仅管梳头,还兼管室内会计和奏事处的事。慈禧用膳时常让他布菜,赏赐的银锞子、玉佩啥的不少,让他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寇连材在宫里不光伺候人,他还被慈禧派去光绪皇帝身边侍奉,实际上是监视皇帝的言行。但他没按慈禧的意思密报,反而把慈禧的举动告诉光绪,支持光绪的维新想法。寇连材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维新派思想,常把《时务报》缝在夹袄里带进宫,分发给宫里不识字的人讲解。他多次口头劝谏慈禧减少享乐,增加军费,但每次都被慈禧呵斥。有一次晨间,慈禧在帐中休息,寇连材跪在床前痛哭陈述国家危难,慈禧直接甩帐骂他疯子,让他滚出去。口头劝不成,寇连材就想上书试试。他请了5天假,回昌平老家和亲人诀别,把记事册交给弟弟保存。回宫后,他把积蓄分给平日交好的小太监。1896年2月15日,他递上奏折,列出十条谏言,包括让慈禧归政给光绪、停修颐和园、赎回台湾、革李鸿章的职,以及择贤能之人立为太子。 慈禧看到奏折气得护甲直抖,不信一个太监能写出这些,马上下令拷打寇连材。他被打得皮开肉绽,但咬定没人指使,还从头到尾背出奏折内容。内务府大臣们都缩着脖子不敢吭声,光绪听说后摔了茶盏。寇连材就这样被判死刑,押出午门时,紫禁城琉璃瓦上还积着残雪。他把玉佩金表散给小太监们,最后摘下碧玉戒指塞给刽子手,求给个痛快。那戒指是之前帮慈禧找回遗失东珠耳坠时得的赏赐,现在沾了血迹。押往菜市口途中,北京城寒风卷着尘土,围观百姓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寇连材双手被麻绳捆得发紫,但他挺直脊背站在刑场中央。刽子手鬼头刀在阳光下泛冷光,他先整理囚衣衣领,朝着紫禁城方向跪下,恭敬磕了九个响头。 起身后,寇连材转向昌平老家方位,额头抵着黄土重重叩了三个头。周围有妇人开始抹眼泪,他突然笑出声,清亮喊道这辈子值了,来吧。菜市口卖豆汁的老汉看到寇连材咽气前仰头看天色,那天北京难得出了太阳,金光镀在他青白面皮上。监斩官挥令,刽子手举刀落下,寇连材神色不变,就这么死了。寇连材被处死于1896年2月17日,死时28岁。他的血迹后来被雨水冲刷干净,但百姓开始传他的事迹,说刽子手举刀时刑场飞过一群黑燕子,翅膀扇起的风迷了监斩官的眼。有人去昌平南七家庄打听,才知道寇连材净身进宫前有妻儿,媳妇张氏把陪嫁银镯子熔了给他当盘缠。这些往事混着菜市口的血,渐渐酿成民间戏文里的唱词。 茶馆里说书人拍醒木讲寇太监的事,说他分给同伴的不止积蓄,还把内务府账本悄悄抄给御史,将维新派文章读给不识字的宫女听。寇连材死后第三年,梁启超在横滨报纸上写《烈宦寇连材传》,称他是太监堆里的谭嗣同。民间把这些事传得更广,说他上书打破了太监不得干政的祖制,直接激怒慈禧。寇连材的奏疏其实没啥出奇,被送到司房库存起来,但他的死让维新派看到宫里也有支持者。菜市口旧址后来有学生举着“还我青岛”的牌子走过,有人指着青石板缝说当年溅过寇公公的血。故宫钟表馆里摆着西洋自鸣钟,钟摆晃动的节奏像极了寇连材给慈禧梳头时的脚步声,但解说牌上不会写这个。他被称作烈宦,却最恨别人叫他太监。他留给世间的最后背影,是菜市口那件挺得笔直的罪衣,衣领上沾着半片早春桃花瓣。
